最近被冻怕了,最想做的事就是找个温暖目的地好好避个寒。
没想到抢先被一档综艺节目《姐姐的爱乐之城》给了灵感,他们的路演第一站就选在了泉州!
跟着镜头,是长长的海岸线,是忙碌的渔船,是活蹦乱跳的新鲜海货,是织网劳作的妇女……一幕幕美好的不像话,我瞬间就被种了草。
再一搜天气,初冬时节的泉州,平均温度在20度左右,不冷不热,现在去刚刚好呀。
早就听不少身边的朋友安利过泉州,正如《姐姐的爱乐之城》这期路演的音乐导演徐峥所言:泉州其实特别棒,人家这里真的是一个慢生活!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闽南文化的发祥地。如果说,要选一个最能代表福建的城市,那泉州必然当仁不让。
青石板铺就的红砖巷道里保留着与台南相似的古早味。
街角沉淀着的闽南语、巷间弥漫着的沙茶香、还有矮墙边偶尔蹿出的褪色老楼,这些都是你心甘情愿迷失在泉州的理由。
就连《舌尖上的中国2》的总导演陈晓卿都说:全国没有哪一个地方能像泉州这样有如此丰富的美食小吃。
海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在漫长的岁月中一起被调和进泉州人的生活态度中,「人生海海,输赢笑笑」,总能坦然面对。
三步一庙宇,五步一佛堂
在泉州,人与神邸为邻
世界也曾在当年繁盛无比的泉州路过,那些远道而来的商人们称此地为光明之城,因为这里夜夜灯火辉煌。
在泉州,清真寺里,真主的告拜余音袅袅;摩尼教间,骄傲的圣火熊熊燃烧;基督教堂,虔诚的祷告被真诚聆听;大雄殿中,空灵的信仰颂出阵阵梵音。
/开元寺/
开元寺是福建最大的寺院,这座古刹建造于唐代,从公元年至今香火旺盛,古代曾经高僧云集,讲经论道,曾有莲花道场之称。
弘一法师曾在泉州停留了十四年,并且圆寂于此,留下了著名的「悲欣交集」四字遗言,如今在开元寺的弘一法师纪念馆还能赫然可见这满怀悲悯、苍劲有力的四个字。
若你赶上每个月农历二十六的勤佛日,上万人汇聚在开元寺,烧香、诵经、祈福、吃斋面......每个画面都会让你终身难忘。
/关帝庙/
庙内到庙外,身边都是双手合十虔诚的人们,鼻尖尽是缭绕的佛香。这里总是烟雾缭绕,走上一圈彷佛置身仙境。
/天后宫/
一走进天后宫的山门,小飞君就被惊艳到了,山门的两侧呈东西厥建筑风格。历经沧桑的天后正殿,明清木构建筑依然伫立,向人们讲述过去的故事。
正月十五元宵节当天,这里还有点睛揭彩的仪式,许多泉州人都会到天后宫摸摸“米龟”祈福,希望新的一年平平安安。
/花巷天主教堂/
没想到泉州竟然还有一座少女心爆棚的粉色教堂。
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淡雅的粉色外观,穹顶和钟楼塔尖则是鲜艳的桃红色,再配上纯白的线条,与蓝天相互映照,未免太过梦幻。
教堂内部依然保持着浅色系的路线,纯白的墙面上镶嵌着斑斓的琉璃窗,着了色的阳光照射到主祭台上方的大十字架上,似乎也照射到了人们的心里。
这两年也慢慢成为了网红ins打卡地,更多人了解它的存在,欣赏它独特的美丽与庄重。
/清净寺/
83版的西游记还曾在此取过景。
茵茵的草地上裸着数根石质圆柱和四围的石墙,它们是清净寺大殿“奉天坛”的存骸。
清净寺果真清净,隔壁不远的关岳庙香火鼎盛,这里只有默默观摩的人群,自然噤声。与佛教宣传的普度众生不同,伊斯兰教更坚持洁身自好。
时光流转,这些石柱和石墙执拗地矗立着,宣扬着彼时的鼎盛。
古街老巷,慢走慢逛
一座适合用脚步去丈量的城市
/西街/
西街是泉州市区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早在唐朝开元盛世就已经出现。
说是街,不如说它是一根链子,串联起周边的许多历史遗迹和古老的巷弄。
在这条珠链一般的街区,有不少泉州古代名人士绅故居藏身其中,这里如同一座建筑博物馆一般,既有闽南地区传统古代民居大厝、又有近代建造的骑楼和洋楼,建筑风格多样,建筑手法精美。
在很多人眼中,这些古建筑看起来颇为落魄,但是对真正对历史感兴趣并且有着寻访泉州古韵的游人来说,这才是真的对味。
/钟楼/
世事变迁,历经沧桑。钟楼下的人们南来北往,钟楼旁的店铺也在不断拆除又变换,这么多年来,只有它依然伫立,见证老城商圈的蝶变与繁华。
/鲟埔渔村/
居民们的房子高大敞阔,海蛎壳修筑而成的蚵壳厝在阳光下泛着银白的光泽,红色的木窗镶嵌在墙里,就像童话里的小屋。大树下坐着三五个鲟埔女子,如同画中走出的人。沿街叫卖的石花膏掺了芋头糕与蜂蜜,清爽可口。在这样的地方消磨一个下午,怎不恋恋忘返?
闽南之根
这是个连魂灵都会“发胖”的城市
/四果汤/
那淡淡的蜜甜,浅浅的冰,只要喝上那么一口,关于家乡的一切就都回来了。
石花汤为底,再加上各种各样的时令水果,红豆、绿豆、薏仁、芋圆,还有莲子、银耳、石花,仙草任你选四样,加上冰糖水或者蜂蜜水得名“四果汤”。
四果汤里有一种特别的东西,名叫做石花膏,木薯粉搓成的透明小丸子,看着就Q弹可爱,闽南话叫“阿达子”,也叫QQ果。
软糯又特别有嚼劲,配上糖水和其他配料,一口便能吃下一整个世界。
东来菜头酸
许多人了解到的东来,是那一片菜头酸,但其实他家的四果汤也是一大绝味。
每每路过的人,总是要带上一碗四果汤,一碗6元,连价格都是那么的古早与亲民。
配料给的量超级足,小小的搪瓷碗几乎要满出来了~香甜的芒果,松软的芋头!简直让人欲罢不能!
杨记漳州四果汤
在漳州开了30多年的老店来到泉州啦!在泉州,可不用每天排长队。
满满一口,放入口中,石花膏的清凉与果肉的质感,这是小飞君能想到的冬日里最极致享受。
12种左右的配料,任君挑选,应有尽有,全部都可以加!
偷偷告诉大家,这家的四果汤的糖水采用冬瓜糖熬制,相比较于传统的蜂蜜调制,少了一份甜腻,多了一丝清香。
秉正堂石花膏
天后宫大门旁的这间秉正堂因为有着天后娘娘的加持,风水当然这边独好。
门口就是当年宋元两朝时的古城墙遗址,传统古早味手工艺的历史感就更浓了。
如果你是第一次来泉州,一定要试试这家上过舌尖3的秉正堂。可以选择小碗和大碗,配料十分齐全,个人比较推荐加芋圆和红豆,加了这两样整体好喝度up!up!
/面线糊/
泉州人的早餐,是面线糊的天下。,由细面线、地瓜粉制做而成,清甜爽滑,只要一口,就能发现早餐之王名不虚传。
清糊是一碗好的面线糊的灵魂,以虾、蚝、蛏等海鲜熬煮,味美质鲜。清糊中凝固着的短细面线,看似米粉,却细得多,夹不起来,只能用勺子,一口下去,满嘴留鲜。
后城面线糊
这家面线糊可是“扫地僧”一般的存在,连《舌尖上的中国》都前来探店!老板虽然已经七十多岁了,但做出的面线糊依然够味!
吴淑珍面线糊
很难想象这个名叫吴淑珍的小摊已经开了三十多年了,深夜十点才“崭露头角”。他家的拿手好戏是一碗加了蒜蓉的面线糊,只要吃一次就很难忘记。
婷婷面线糊
本地人最爱吃的面线糊,藏在一条小路的巷子里,一开摊就排队,卤大肠真的好吃,真是熨贴深夜肠胃的绝佳美味!
水门国仔面线糊
水门国仔第一家店要从年开始算起,江湖人称“糊而不烂,清而不浊,鲜美可口,香飘四溢”。
/土笋冻/
此土笋非植物的笋,而是一种海洋动物,学名为“海星虫”,当地人叫它叫“沙虫”,形状特别,长长的一条,有点让人却步的意味。
外地人第一次吃可能有点不习惯,但是一旦get到,那便是一发不可收拾。
传说土笋冻的开山鼻祖是我们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或许,吃它也便是一种勇敢者的游戏吧。
五叔公土笋冻
会吃的人都知道要吃地道的土笋冻要去晋江安海,五叔公的土笋冻就来自那里,跟厦门吃到的那些差别很大!
虽然都是是小碗装的土笋冻,但用料就超级舍得!一口下去,满满的土笋冻吃起来清脆爽口,甚至还有丝丝甜味。也可以拌上蒜蓉去腥,入口顺滑又冰凉!
/海蛎煎/
大海是上天对泉州人最好的馈赠。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泉州人的食谱中自然离不开海鲜。闽南人最爱的一道海鲜便是海蛎煎,也叫蚵仔煎。
海蛎煎的主要食材是肥蚵与韭菜,肥蚵与韭菜煎出来的口感鲜香细腻、美味可口。
海蛎鲜嫩,番薯粉Q弹软糯,一定要蘸上泉州本地特制辣酱、甜中带咸、咸中带辣,吃上一次就能让人留恋不止。
/姜母鸭/
忠记盐烧姜母番鸭
泉州的美食老字号真的很多,比如这家上过央视的姜母鸭,泉州人一吃就是22年。
作为老牌网红,20多年以来,每到饭点就爆满,想吃的小伙伴要早早去哦~
整只进行烹饪的番鸭,在砂锅与火力的调教下,变得酥烂异常。炖到锅里只剩油,一点水分都没有!
焦香的姜片是整只姜母鸭的秘密武器,刚端上桌就能闻到浓浓的姜味,筷子一夹,立马骨肉分离,鸡肉入味又多汁,咀嚼间似乎还能品尝到丝丝甜味。
/鸡腿怣/
泉州的美食江湖,烧烤也占据着几乎半壁江山。
位于金鱼巷的鸡腿怣,光是门口就摆满了各路大咖与老板的合照,小小一家店颇具隐士高手的意味。
两点半开门,售完即止,老字号的骄傲与矜持展露无疑。要想吃到,一点多左右就要去排队哦!
店里的秘密武器是花生酱,趁着串快熟之际,立马刷上一层花生酱,炭火的热度瞬间激发香味,锁住的不止是肉里的汁水,也锁住了一路吃货们热切的目光。
刚端上桌,手就不由自主地伸过去,也顾不上烫,急急咬一口,焦香的外皮,鲜嫩的鸡肉,还有那香浓的花生酱味,所有等待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