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吴晓波在《财新时间》的采访中表示:自己是挺精英主义,“我认为世界上不需要那么多人去同时思考那么多问题。”懒得破圈,“我只服务好全国的几十万人就行了。”
吴晓波真的是精英主义吗,真是服务好几十万人就好了吗?大部分都不用思考那么多吗?
01谁是精英?
吴晓波要服务的几十万需要思考精英是谁?
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有一个著名的“二八定律”,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定律。
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中,二八定律便及有效的区分了谁是重要的,可影响世界的20%精英,谁又是被拖着往前走的80%次要存在。
第七次人口普查报告显示,我国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为15.47%。中国共有14亿人口,意味着当中差不多有2亿多的大学生,还不到20%。
这15%大学本科人群是吴晓波精英的初步框定人群,之后可用收入筛选出来。知乎答利阿姆的研究发现,中国月入1千有6亿人,而月入2万则仅仅70万人。
月入两万,这样的人恐怕在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可以被称之为精英了。这些人,也恐怕正是吴晓波服务的目标客户。其创办的“吴晓波频道”最高级会员年费高达4.98万元,即使是大众意义上的精英,也需要至少三个月的工资才能入圈。
02吴晓波还是精英吗?
当然,精英不应只用收入来衡量。
按照百度的解释:精英即社会的成功人士,他们在能力、见识、胆识、财产、文化素养等诸多方面超过大多数群众,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影响和积极作用,是社会的精华。精英阶层即拥有财富和社会地位,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和背景的成功阶层,主要包括国企高管和资产丰厚的私营企业主等有产阶层。
吴晓波的财富和社会地位当然称得上是精英阶层。他所撰写的《大败局》、《激荡中国三十年》被许多企业老总称之为学习的材料,刷新了思维。作为商业案例来看,这样的书籍传递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信息,甚至背后的逻辑,有助于读者反观自身,观察思考,是”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
但当吴晓波成为知识付费天王之后呢?其对社会积极的作用还在吗?
笔者身处汽车圈儿,除了上市活动上见到吴老师之外,其破圈到汽车圈的事莫过于说博世是与汽车关系不大的企业。一时间贻笑大方,博世中国区负责人还在随后表示,要认识一下吴老师,”证明我们也是汽车圈的“。
当然谁都有知识盲点,但作为一个以传播知识为生的精英,如何随口说出常识性的错误,还基于此来指点江山,其传播的知识价值,恐怕就只剩下刊例价了。
当然,赚钱不丢人。
03大部分人需要思考吗?
当然,赚钱不丢人。
吴老师也说了,”(如果)你认为商业是件很肮脏的事情,赚钱这件事情是一件侮辱我的事情,你快点走,千万别来,你认为我就是个屌丝,你也别来,我们认为不需要这样的人。“
如果说吴老师过去是靠采访,靠思考,著书立说进入了精英阶层。现在恐怕是靠万订阅用户呆在精英阶层了。这万明显超过了吴老师要服务的人群规模,可能也谈不上精英,有多少正是不用思考的大多数呢?
不用思考的大多数,为什么要订阅吴老师的知识频道呢?只是为了充当金主爸爸需要的阅读量吗?
思考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有门槛,需要苦功,还要毅力,还会常常因此陷入迷茫。当然不如付费得到反刍而出的”知识“轻松。但绝大多数国人睁眼看世界,开始思考自身,甚至家国命运,才是中国近三十年来激荡发展的原因。
如果真如吴老师所说,绝大部分人不用思考,听精英的便好。看看推行精英主义的美国吧。精英主义是被验证有效的,但精英却不一定各个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