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还要比吗?这是在拿王者和青铜作比较,刘备就是那个王者。
刘备身边有很多贤臣良将辅佐,但这些贤臣良将不是刘备他爹留给他的,而是刘备自己打天下的过程中发掘出来的。
即使刘备最后经历了夷陵之战的惨败,国力大损,但蜀汉还是存在的。刘备以他的能力,从无到有,建立了蜀汉。
刘禅能守四十多年江山,是靠他一个人吗?刘禅身边也是有贤臣良将的,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姜维不都很给力吗?
即使刘禅身边真的没人辅佐他了,他自己不能去挖掘人才吗?结果他挖掘的是啥?黄皓!
虽说打江山易,守江山,但是刘禅的任务不是守江山,而是打江山,去完成他爹未完成的事业。结果他不但打不了江山,还把他爹辛苦打拼一辈子得到的地盘给丢了。
刘禅的能力跟他爹刘备的能力有可比性吗?他要是有刘备一半的能力,邓艾偷渡阴平都可能成为个笑话,更别谈亡国了。
刘禅为什么能当了四十多年皇帝才亡国呢?
第一、刘禅得感谢他爹刘备,留下个诸葛亮辅佐他。
诸葛亮的能力不用多说,治国带兵都是一把好手,最重要的是忠心。这个时期,诸葛亮不招惹别人就算好了,魏国对蜀汉主要是采取防御的政策。即使诸葛亮死了,也给刘禅留下了以蒋琬、费祎、董允、姜维为首的一批贤臣。
第二、蜀汉地理上有天然屏障,对魏国来说,那是山高路险,易守难攻。
三国时期,魏国的目标首先是东吴,先搞定东吴再说。但是魏国一直搞不定东吴,双方频繁争斗摩擦,忽悠胜负,谁也占不到便宜。那魏国自然没什么精力去打蜀汉了。
整个三国时代,魏国大规模出兵打蜀汉的次数,真的是屈指可数。特别是第一次,以曹真为首,司马懿、郭淮配合分三路进军,阵容强大,最后还是败给了天时、地利,连汉中都没见到,就不得不撤军。
魏国打一次蜀汉,会消耗无数财力物力和人力,非常不划算。只要是伐蜀,魏国朝廷一定有反对之声。所以诸葛亮死了,魏国也不会没事去攻蜀,打打辽东,东吴,干点小成本高回报的事多好啊。
曹丕、曹叡到司马懿的主要目标一直都是东吴。刘备夷陵之战败后,曹丕都选择去打东吴,而不是趁机灭了蜀汉。
第三、刘禅没能力,但不是白痴,很听话,是个仁爱之君。
这一点应该是最重要的,刘禅如果没有这个优点,前两点都是白搭。
刘备教育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刘禅未必有德,但真的是很仁。刘禅在位期间,大赦天下的频率是非常高的。三国时代的皇室,应该也是刘禅的兄弟更幸福,日子没有曹植那样苦逼。
历史上像诸葛亮这样的权臣很多,像霍光、张居正、多尔衮等。但是他们比诸葛亮惨,辅佐的皇帝虽然在他们生前不敢弄他,等他们死了,就来个秋后算账,灭你满门。
但是诸葛亮就没有这样的待遇,刘禅不但在诸葛亮生前很听话,在诸葛亮死后也仍然听他的话,重用诸葛亮留下的蒋琬等人。
最后还重用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当然这个不是诸葛亮安排的,只说明刘禅确实很仁爱。
正是因为刘禅的仁爱,让他尊重诸葛亮的意见,任用诸葛亮留下的人,蜀汉朝廷才能够维持几十年。
刘禅是个仁爱之君,但不是明君,所以不会称他为仁君。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的能力不够。
诸葛亮留下的一批大臣死得差不多了,刘禅就傻眼了。任用大臣,只能靠个人喜好了,这就给了善于阿谀奉承的黄皓等人机会了。结果没过几年,国家就灭亡了。
黄皓上位,排除异己,对付姜维就算了,还成功离间后主兄弟间的感情。正是因为黄皓的乱搞,让司马昭看到了机会,决定伐蜀,结果居然一下子把蜀汉给灭了。
蜀汉亡国,也是刘禅无能的最好证明。很多人喜欢把这个锅甩给诸葛亮或姜维,但蜀汉灭亡,就是因为刘禅无能。蜀汉虽然有灭亡的迹象,但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蜀汉还没有到土崩瓦解,非灭不可的地步,再苟延残踹个一二十年的难道并不大。
司马昭伐蜀,邓艾本来就是不赞成的。司马昭因为弑君,大失人心,想要通过一场大胜仗重新树立威望。打东吴没胜算,蜀汉又有天然屏障,这时传来黄皓祸乱朝纲,蜀汉发生内乱的消息,司马昭便看到了机会,决定赌一把,坚持伐蜀。
魏军近二十万大军虽然来势汹汹,但蜀汉还没到不堪一击的地步,虽然丢了汉中,姜维还是成功将魏军堵在了剑阁。而且,魏国大军都是要吃饭的,粮草供应要是跟得上,当年曹操又何必舍弃汉中呢?
刘禅如果有刘备的能力,亲自率军守绵竹,以汉中之战刘备对付曹操的办法对付邓艾,拖都要拖死他。
邓艾孤军直入,拖得越久越不利。这边挡住了邓艾,剑阁的钟会大军也耗不了多久,粮草补给不上,只能退兵。最后战场的主动权就会回到蜀汉手里。
没事去吹吹刘禅也不是不行,但是要把他吹得比刘备还强,那就过分了。
假设刘禅继承的是大一统的基业,再加上诸葛亮的辅佐,那多半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搞不好还会被挂上个仁宗的庙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