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被称为天下第一阳谋的推恩令,恰恰是大
TUhjnbcbe - 2025/4/8 19:11:00

汉武帝的“推恩令”,被称为天下第一阳谋,合理合法,光明正大,而且是零成本地解决了诸侯国尾大不掉的局面。

这是一个无法破解的局,因为汉武帝祭出了一个正义的大旗:“我为天下刘姓子孙好”。

都是老祖宗刘邦的后代,所以,每一个刘姓后人都有资格分得一片土地,谁要是反对,谁就是和天下的刘姓后人作对。

一下子站到了道德的制高点上,就问你服不服?

当然会有人不服,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嫡长子”。凭什么?嫡长子继承制玩了上千年了,凭什么到我们这里就改规矩了。

不服也没用,因为嫡长子毕竟是少数,王爷的儿子一大堆,都排着队等着领土地呢,哪有心情听你在这里喊冤,再喊,兄弟几个联合起来把你扔河里喂鱼。

别的不说,光中山靖王刘胜就有多个儿子,一个嫡长子,你能单挑得过吗?

这就是汉武帝的聪明之处,攻心为上,我不抢你的封地,我扔一块骨头进去,我让你们窝里斗,这就叫:“堡垒总是从内部攻破”。

等这些王爷的封地被儿子,孙子们瓜分的差不多了,他们也一个个都变成小鸡了,再也没有实力和朝廷作对了,汉武帝再出手一个一个地把他们给宰了。

有人说:“这玩意儿其实非常好破,我搞独生子女不就行了,我就要一个儿子,儿子就要一个孙子,这样不就能保住我广阔的封地了吗”。

这个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第一,古代的人的观点是“多子多福”,堂堂一个王爷,就生一个儿子,寒碜,让人瞧不起,别说古代了,就是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家里能有七八个儿子,那在村里都可以横着走。

第二,古代婴儿的成活率非常低,你就弄一个儿子,保不齐就养不活,再想生,万一生不出来怎么办,绝户了,那不是赔大了吗?偌大的封地,还不知道会便宜个那个小子了。

汉武帝的推恩令确实好用,三代人的时间,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十里,诸侯国已经彻底变成弱鸡,最后天下土地尽归大汉朝廷。

但是,推恩令也改变了朝廷和王公之间的平衡关系,朝廷中央集权,国力强盛,使得皇权大大加强,公族毫无地位。

但是,这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必须得有一个强有力的皇帝,才能驾驭这种强权,一旦皇帝处于弱势,皇权就容易失控,大汉江山被王莽篡夺,就是源于此。

推恩令,是大汉三代天子的梦想

大汉江山是刘家的,但是却是韩信,萧何,张良,英布等一大堆功臣和谋士们打下来的,因此,大汉江山建立后,刘邦在保留郡县制的基础上,又分封了很多的王,包括八个异姓王和九个同姓王。

其实,打心眼里说,刘邦是不想封王的。大汉61个郡,刘邦直接管理的只有15个郡,剩下的46个郡,都在各个藩王手里,名义上是大汉领土,实际上和刘邦没有多大关系。

这件事,让刘邦非常苦恼,但是没办法,要想手下冲锋陷阵,总得给你好处吧,这些爵位,很多都是在和项羽大战的时候,许诺出去的,现在必须要兑现了。

为了除掉这些异姓王,刘邦可谓是煞费苦心,先是找罪名杀了韩信,必得其他异姓王起来造反,最终把这些异姓王全部干掉了。

之后,刘邦搞了一个“白马之盟”。内容也很简单,主要有两条:

第一,国以永存,施及苗裔。

第二,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第一条,是对大臣们说的:“你们放心,只要有我大汉江山在,就能保你们的后代高官厚禄。”。

潜台词就是:“你们都安生点,不要造反,跟着我,有肉吃”。

第二条,是对刘家的人说的:“以后,只有刘家的人可以封王,如果有人违反,天下人都可以起来反对他”。

其实,这一条,主要是为了约束吕后的。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吕后依然封了很多吕家人为王。

在刘邦的心里,外姓人都不可靠,只有刘家自己人才可靠。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在绝对的利益面前,同姓和异姓是没有区别的。

公元前年,吕后去世,大汉元老陈平和周勃联手铲除了吕家势力,迎立刘邦的儿子刘恒为皇帝,即后来的汉文帝。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即便当了诸侯王,还想当皇帝,济北王和淮南王就是这样想的:“都是刘家后人,凭什么是你刘恒当皇帝”

于是,济北王和淮南王先后发动叛乱,开启了大汉朝同姓诸侯王的叛乱时代。虽然这两次叛乱很快都被消灭了,但是还是让汉文帝心有余悸。

大臣贾谊上奏说:“诸侯王就是朝廷的不稳定因素,无论是同性还是异姓,都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实力强大的率先叛乱,实力弱小的最后叛乱。如今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大诸侯国拆分成小诸侯国,来削弱他们的实力”。

贾谊的这番话,其实就是推恩令的雏形,出发点是一致的,但是,他们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

要想从别人嘴里夺肉,那谈何容易。直到齐王刘则死后,因为他没有儿子,汉文帝才将齐国一分为六,又将淮南国一分为二。

公元前年,汉景帝继位,大臣晁错给他写了一个《削藩策》,上面写道: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晁错说的这个人,就是吴王刘濞。他是刘邦哥哥的儿子,当年跟随刘邦打天下有功劳,刘邦特意将他封在吴国,以镇守江东,封地范围3郡53城。

刘濞是个有野心的人,他背靠江东,在自己的封地内私自铸造钱币,煮海水卖私盐,开矿山挖矿,经济实力大大壮大。

在晁错的建议下,汉景帝决定削藩,他的刀子首先就落在了刘濞的身上,夺去了他的会稽郡和豫章郡,刘濞开始造反。

刘濞的造反是有预谋的,他不仅联合了其他六位诸侯,还打出了自己的旗号:“诛晁错,清君侧”。为自己制造舆论攻势。

这个架势,让汉景帝害怕了,他把晁错腰斩了。不过,此时腰斩一个大臣,已经没有什么作用了,因为刘濞的目的,根本就不是晁错,他要的是大汉江山。

等汉景帝想明白了这一点,他才知道,这是真正的白刃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因此,他派出周亚夫,才将“七国叛乱”平定。

公元前年,汉武帝继位,这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但是,他依然要面临诸侯王对他形成的威胁。继位第二年,大臣主父偃上奏: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意思是说:古代的诸侯,拥有的土地不过百里,中央强而诸侯弱,容易控制,但是,现在的诸侯,动辄千里之地,几十个城池,如果你对他们客气,他们就会骄傲,如果你高压制裁他们,他们就可能联合起来反叛。

怎么办,主父偃给出了一个解决办法:推恩令。

反对削藩的主力是诸侯王和他们的嫡长子,这些都是既得利益者,你要动他们的奶酪,他们必然会和你拼命。

推恩令的聪明之处,就是我避开你的锋芒,不和你正面硬刚,我联合那些非嫡长子们,我出台政策,鼓励他们去瓜分诸侯王的领土。

具体的办法就是:以前,诸侯国的爵位和领土是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儿子们只能干瞪眼。现在,我允许所有的儿子们来继承爵位和领土,儿子越多,分出去的领土越多,诸侯国就越小。

当年贾谊的想法就是这样,可惜,他们所使用的方法不对头。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了共同的利益,这些非嫡长子们就像饿狼一样扑了上去,根本不用汉武帝动手。

汉武帝这一招简直太绝了,几乎就是零成本,一个政策的事儿,关键是这些诸侯王们还不能反对,他们反对,就是和天下的“非嫡长子”们作对,这是一股庞大的势力。

就这样,老子是三个郡的诸侯王,到了儿子这一代就变成了一个郡的诸侯,到了孙子这一代,可能就是几个县城的诸侯,到重孙这一代,可能就是几个村的诸侯了。到了刘备这一代,就只能卖草鞋了。

推恩令,让汉武帝解决了内忧,掌控了整个大汉江山的领土,也让他有资本去打击匈奴。但是,推恩令,也削弱了大汉王室宗亲和公族的势力。

任何一个王朝的稳定,都是各方势力平衡的结果,推恩令加强了大汉王朝的中央集权,也把大汉江山的命运,维系在了皇帝一个人身上。

如果皇帝是个雄主,固然能驾驭这种巨大的权力,如果皇帝是个草包,那么皇权就会失控,

汉亡于此,清亦亡于此!

1
查看完整版本: 被称为天下第一阳谋的推恩令,恰恰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