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林:充分发挥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教育强国
★★★★★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对党在各个历史时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的伟大贡献进行了精辟概括: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这个全新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的,《决议》郑重地重申这个重要论断,深化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深入研究“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对于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定位,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砥砺奋进中把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充分发挥出来,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人学会马克思列宁主义后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入主动
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提出过各种救国方案,但这些方案无论是延续历史母版还是套用国外模板,都没有真正解决中国的出路问题,中国人在精神上是困惑、焦虑和被动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成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被动状况。毛泽东对中国人的精神主动问题作出了深刻阐释。年9月16日,他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毛泽东揭示的中国人精神上的主动,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人的自立自强和中华文化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明确指出:“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毛泽东的科学论断,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批驳资产阶级唯心史观,深刻揭示精神主动的伟大意义,大大增长中国人民的底气、志气和勇气。
毛泽东深刻阐明了中国人的精神主动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内在逻辑。这既是思想与精神内在关系的理论逻辑,也是近现代中国社会演进的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在注重物质力量的同时,也强调理论指引的精神作用。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写道:“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理论掌握群众就是理论的指引和精神的激励作用,就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在科学理论指引和精神动力鼓舞中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创造新的人间奇迹。充分发挥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能够使人们的主观力量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把握历史大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中国人民获得全新的思想武器,具备了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的艰辛探索中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但不是教条,既不能照抄照搬书本的结论,也不能照抄照搬外国的经验。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获得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主动,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彻底结束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的一次伟大觉醒。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尖锐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一论断振聋发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直面挑战、勇于解放思想的紧迫感,是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生动体现。改革开放的伟大觉醒和历史主动精神的弘扬,激励着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党领导和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坚定推进改革开放,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充分证明,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从而赢得历史主动、精神主动。正如《决议》所说:“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具有强大精神力量的源头活水。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获得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理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决议》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来评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新的科学判断,也是理解“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的关键所在。
(一)“两个确立”对于提供“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具有决定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领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决议》明确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深刻领会“决定性意义”的深刻内涵,深刻认识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从而在维护上更加坚定,更加主动,更加真挚。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在党的组织制度中,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是党的最高领导机关,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是党的组织系统的大脑和中枢,习近平总书记是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中央集体领导中负总责、最后下决心的人,是党的领导的根本制度安排。《决议》高度评价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作出的卓越历史贡献,高度评价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和意义。实践证明,习近平总书记是经过历史检验、实践考验、斗争历练的当之无愧的党的核心,是赢得全党全国人民衷心拥护爱戴的人民领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路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和宝贵经验的理论升华,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回应时代之问,回答新世纪的时代课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决议》在重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增加了“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新定位,为充分发挥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增添了新内容,扩展了新境界。
对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机理,过去主要强调一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决议》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有唯物论基因,比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有辩证思维,比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等;有民本思想,比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有“大同”社会理想,“天下为公”的情怀等等。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马克思主义的许多重大观点具有内在契合性。这是中国人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深厚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深刻汲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是中华文化的时代精华。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民族精神中蕴涵的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进行了深刻阐释,高扬了民族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弘扬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大会上提出的伟大建党精神,是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成果。“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的一系列伟大精神,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成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中国精神焕发出勃勃生机。
“两个确立”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取得的最大政治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获得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正如《决议》所说:“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
(二)时代课题的新扩展彰显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时代课题,过去主要强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议》在重申这一时代课题的同时,又增加了两个方面内容,即“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旗帜、是方向,是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统一,其核心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条道路上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我们党进一步廓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图景。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从长期执政的视野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具有更加深远的历史意义,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决议》旗帜鲜明而又通俗易懂地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就是要告诫全党,无论我们走多远,都不要忘记为什么出发;无论取得多么辉煌的成就,都要牢记初心使命,始终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无论遇到什么风险挑战,都要坚定理想信念,把握历史发展大势,从历史经验中激发奋进力量。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需要对党的历史作出科学评价。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党历经百年沧桑更加充满活力,其奥秘就在于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我们党历经百年、成就辉煌,党内党外、国内国外赞扬声很多。越是这样越要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千万不能在一片喝彩声中迷失自我。”自我革命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显著标志。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内容的新概括体现出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决议》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八个明确”的基础上,用“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作出新概括,突出了明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的内容。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这是党发挥历史主动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结果。理论指引实践,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发展。《决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作出新的界定,“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
如上所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课题中,增加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容。《决议》在对核心内容的概括也相应地增加了“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这是对这一时代课题的鲜明回答。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决议》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从十三个方面分领域总结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成就,并重点概括了其中的原创性理念和思想,都体现出鲜明的历史主动精神。
三、历史主动精神得到大力弘扬
历史主动精神是一种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善于把握历史规律,主动担当历史使命,勇于开辟未来的意志品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更加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强调弘扬伟大斗争精神,增强主动求变意识,提升把握历史主动的能力。历史主动精神在新时代展现出独特魅力,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得到充分发挥。
(一)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加强
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就是因为有这样的支柱和灵魂才书写出壮美诗篇,创造出人间奇迹。“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瀚,还有后来人”,夏明瀚气吞山河的就义诗是共产党人在战争年代坚定理想信念的真实写照。“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铁人王进喜的豪迈誓言是建设时期共产党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体现。“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是伟大脱贫攻坚精神的核心内容。这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能够书写出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靠的就是广大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坚定追求和对初心使命的执着坚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党员干部要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党中央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教育人民,把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有机结合,先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专题教育、“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这些学习教育贯穿的一条红线就是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目的是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学习教育与推动实践相结合,与为群众办实事相统一,使广大党员干部思想上心灵上受到深刻洗礼,精神境界得到进一步提升。新时代,党中央特别强调党员干部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进一步强化了充分发挥更为主动精神力量的政治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检验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的根本价值尺度。我们党强调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不断追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精神境界,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中、落实到行动上,使践行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有了不竭的力量源泉。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坚持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敢于斗争的精神进一步增强
坚持敢于斗争是党的宝贵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是在斗争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斗争精神贯穿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的生死考验、建设时期的艰难困苦,还是改革开放时期的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从未畏惧、从未退缩,而是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不断增强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已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贯穿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之中。“进行伟大斗争”明确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治国理政。党中央明确要求,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坚决破除一切顽瘴痼疾;更加自觉地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这“五个更加自觉”,体现了我们党带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敢于斗争的精神状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攻坚克难,彰显出更为鲜明的历史主动精神。敢于斗争还要善于斗争,关键是提升党员干部的斗争本领,增强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党中央要求,党员干部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真正能够学懂弄通做实,进一步夯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思想根基。只有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斗争起来才有底气、才有力量。
(三)主动求变的意识进一步强化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坚持开拓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历史经验。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越需要开拓创新。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就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有效应对危机中抓住新机、开拓新局。准确识变是前提。只有分清本质和现象、认清主流和支流,既看存在的问题又看其发展趋势,才能不被乱花迷眼、不被浮云遮眼,“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保持战略定力,从而抓住和用好历史机遇。科学应变是基础。现实世界中的任何事物、任何关系、任何过程都具有必然和偶然的双重属性,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也会充满不确定性,只有顺势而为、谋势而动,才能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沉稳应对变局、开拓新局,为不确定的世界增加确定性。主动求变是关键。危机和机遇作为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关键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做到因势利导,主动求变,打好化危为机的战略主动仗。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只有赢得主动,才能赢得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强调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把握我国未来发展主动权作出的战略性判断,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是我们在时代前进的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领导人民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关键在于能够以历史主动精神在变局中开创新局。比如,党中央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判断,遵循了历史规律、顺应了历史大势,能够紧紧抓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比如,党提出改革强军战略,领导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广泛、最为深刻的国防和军队改革,重构人民军队领导指挥体制、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军事政策制度,形成了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比如,经过持续努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我国外交在世界大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四)掌握历史主动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掌握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中国共产党是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并通过历史决议的形式,科学评价历史功过,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准确把握历史规律,在汲取历史智慧中提升历史自觉、把握历史主动,达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目的。
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制定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了建党以来特别是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前这一段历史的经验教训,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加强了全党的团结,为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奠定了思想基础,促进了人民革命事业的迅猛前进和伟大胜利。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制定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客观公正的评价,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新时代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的生动体现。《决议》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聚焦我们正在做的事情,能够使我们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长安街直播
注:授权发布,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北京时间、澎湃政务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
责编:陈佳妮;初审:程子茜;复审:李雨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