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两千年来盖棺定论的暴秦,就要被几部电
TUhjnbcbe - 2025/4/25 18:40:00
北京白癜风医院那里好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yufangbaojian/36669.html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大秦赋》虽然豆瓣评分一路跳水,仍然不愧为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优秀作品,如前几部神作一般,本剧再次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完美”的大秦帝国:嬴政爱民如子、胸怀大志;百姓拥戴君王,一呼百应;宗室、朝臣大节无亏,关键时刻团结一致;军队斗志旺盛、装备精良;政治赏罚分明、秩序井然......

▲每看完一部,笔者都觉得读了一部网络爽文

照这个思路,嬴秦足以成为历史楷模,近年来为秦始皇乃至秦帝国翻案之风也络绎不绝,然而很多人却忽略了它只是一个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在过去两千多年里都被冠以“暴秦”之名而被主流思想所唾弃。

那么,谁眼中的秦帝国才是它本来的模样呢?

首先,秦帝国的存在和创造性是不可否认的,从西陲养马的附庸到鲸吞六国的俾睨,秦人的奋斗堪称一部激荡人心的史诗。它用郡县制取代了过时的分封和贵族,“书同文、车同轨”和一致的度量衡令庞大的帝国经脉通畅、血液相连,从而开创了大一统王朝的先河。

不止于“汉随秦制”的换汤不换药,哪怕儒家再怎么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此后任何一个王朝都有挥之不去的秦影,其政治制度、法家内核以及国民性影响深远,诋毁秦帝国的任何部分都是在否定中华民族的起源。

▲焚书:摒弃儒家才是秦帝国不受后世待见的内因

其次,历朝历代的诋毁都源自一种“政治正确”,取而代之的西汉王朝虽然全盘抄袭了前任的政治框架和思路,却必须将妖魔化秦帝国当作己任,开口闭口都是刘邦“诛暴秦”的英风烈烈。嬴秦浑身是错,两汉也必须被视作正统,因为后世千余年的王朝传承都是煞有介事的“禅让”,一直持续到北宋,为何合法性,“暴秦”就这样变得无法翻案,并形成了惯性。

而在笔者看来,所谓批判都是历代对秦二世而亡的深度思考,而非全盘否定,“暴”成为了原罪和避免崩盘的前车之鉴,可笑到最后谁都没跑得了。

但是,如何完美的时代怎么就二世而亡了呢?“暴”显然是是没有说服力的,“仁义”从来是统一王朝的装饰品而非大争之世的通行证,从商鞅入秦或许更早的时候起秦人的字典里就没有这两个字,仅仅凭借虎狼之性和法家的“制度优势”便足矣令东方六国不敢西顾。后人总结的“仁义不施”不过是自以为是,毕竟让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团体突然间放弃成法而改弦易张,无异于鸡同鸭讲。

从过程来看,“秦失其鹿”是一次标准的墙倒众人推。项羽、田横代表的旧贵族,刘邦代表的投机主义者,彭越、英布代表的市井游侠以及陈胜吴广代表的底层民众,蜂拥而至的造反者们都有先灭秦再分蛋糕的觉悟。反之,曾经战无不胜的百万大秦锐士或消失不见、或一触即溃,唯有章邯的几十万骊山囚徒在做最后的挣扎,甚至自称“赳赳老秦”的关中父老也被假仁假义的“约法三章”所轻易收买!

放眼后世,即便是同样短命的隋朝也没能同时得罪如此广泛的阶层,胡亥赵高的两年折腾显然不足以背上这口黑锅,“赳赳老秦”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当时百姓连街倒巷,皆怨商君。一闻公孙贾引兵追赶,攘臂相从者,何止数千余人。--《东周列国志》

小说或许有些夸张,但商君失势之际秦廷上下无一人为之求情,无数因变法而得爵的军卒亦无义士挺身而出,反倒是秦惠文王借五马分尸之刑安定秦人之心,原来变法的始作俑者也得罪过所有人,秦帝国的宿命竟早有预兆!

▲为禁止私斗,商鞅曾在渭水砍下数百颗人头,这显然是残忍而非有法必依。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商君书·弱民》

笔者窃以为,变法不是变戏法,不能无中生有,秦法之设计理念便是打造一个如臂指使的资源整合体系,通过战争获取土地、人口和资源,而非种地经商的民生之要。商鞅讲究“国强民弱”,把民和国放在对立面,认定唯贫弱之民方有战场之雄心,只承认耕战之士,余者视作“五蠹”(蛀虫),如此又何来的真心拥护呢?

话说战国雄军莫过于齐技击、魏武卒和秦锐士,前者赏钱,中者获土,唯有后者是赐爵,这才是秦人“勇于公战”的动力所在,于是他们从来对爵位摩拳擦掌,于秦法却并不买账。

当年精通王、霸、帝三道的商鞅投孝公所好推行“疆国之术”,同时直言“久远,吾不能待......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意思是下了一剂副作用巨大的猛药,必然遭遇反噬。

殷商六百年江山,成周八百年社稷,商鞅自然不敢奢望,却不能料到百余年间秦人吞噬了超过关中故土数十倍的土地,造就了一个无可抑制的军功集团,而当齐人高挂降旗之时,他们却惊讶的发现自己与六国的关系神似草原上的捕猎,猎物的全军覆没意味着生态链的崩溃,谁都不能幸免。或许有人会问,那不是还有南越和北方匈奴吗?他们如同黄羊,跑得太快,投入和收入完全不成正比。

鲸吞之后便是消化不良,六国的任何阶层都有理由揭竿而起,这里便不赘述了。除了几员秦将和被爵位诱惑的骊山囚徒竟再找不出几个恋旧的遗老遗少,一个几乎被所有人抛弃的帝国,一个只会急功近利的文明,又如何值得后人去纪念呢?

秦国是华夏历史的一部分,却远非全部,也不具备代表性,孙皓晖先生在十余年前撰写这部大作时,或许也试图为尚且不够自信的国人寻找一条适合当下的路。其笔下的大秦帝国朝气蓬勃,因为道路正确而一统天下,于史实而言却没能反映真实的秦人精神世界:从商鞅诱绑公子卬而全取河西之地开始,外交欺诈和背盟偷袭便成了常规武器,六国口中的“虎狼”不是对实力的恐惧,而是对不讲信义的鄙夷。

显然,《大秦帝国》走入了试图从历史片段中寻找解药的误区,其实五千年来中华民族长期站在世界之巅,于今天可借鉴之处如车载斗量,远未到头。近代虽不堪回首,然来日可期,岂能因昨日挫折便彻底推翻过去两千年的历史智慧呢?

对秦帝国的洗白和拔高,不仅违背了历史,更是一种误导:莫非先秦的圣贤们都不如法家?如果是,那中国文化还剩下什么?

其实,秦文化远非华夏文明的原生状态,被征服的六国才是,甚至说秦人的祖先也是。

话说西周以礼乐立国,虽然繁琐冗长,却在“怎么做人做事”这个层面上很好地指导过华夏先民,贵族的骄傲令他们视荣誉高于一切,“士”之自尊令他们来去自由,人格独立,子路因坚持“君子不免冠”而被剁成肉泥,豫让因知遇之恩而以死相报,世人皆轻生死,重然诺,怎么看都比功利属性点满的秦人可爱得多。

▲两位霸主在国宴上诗赋对答,曾是先秦佳话

秦人虽以养马起家、长期与犬戎争地,却也曾在春秋之初将礼乐精髓融会贯通,一代雄主秦穆公既能开疆拓土,也能在国宴上与晋文公诗赋对答,演尽风流。可惜后来被晋国堵住中原道路,两百年间只能与“蛮夷”楚国联姻外交,之战国初年已退化到几与蛮夷无二,秦人后来之精神实为法家一家之要义,远非时代的代表。

《大秦帝国》并非不够精致,可惜看似壮怀激烈的“秦人精神”,其实早已丢了魂魄,泛滥宫斗和阴谋令历史正剧降档为古装偶像剧,换个朝代说法便可以无缝对接,将残忍视为豪迈,用皇帝的悲哀替代众生的悲哀,把个体的尊严视为权力的祭品,背离当下的普世价值观,究竟是哪门子秦人精神呢?

总而言之,今天的我们不需要被美颜的历史,小说也好,电视剧也罢,并非杜绝艺术加工,却必须以还原历史原貌为己任。秦国雄主自是雄武刚健,六国亦不乏明君能臣,百姓也懂保家卫国之义,斗智斗勇更不乏精彩,展现大争之世的波澜壮阔便是一部难得的好剧。

至于真实的大秦帝国,的确值得称颂,却永远不需要被怀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两千年来盖棺定论的暴秦,就要被几部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