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被妖魔化的不是贯口,而是嫉妒产生的怨恨,
TUhjnbcbe - 2025/4/29 17:40:00

有这么一位作者,洋洋洒洒一千多字,论证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

姜昆的贯口,比郭德纲的强多了。

在那篇千字文后的留言中,许多网友纷纷对作者表达了关切之情:您没事吧?

而我,则是把刚入嘴的水全都喷了出来。

想夸赞姜昆的贯口强,跟“公式相声”李宏烨比,多有说服力啊,干嘛要跟郭德纲比呢?这不是骂人嘛!

在网上,赞美姜昆先生的文章一直不少,但大多是赞美姜先生的境界高,为相声做出的贡献大的,而对相声的专业水平,则都尽量避免提及。

为何如此?因为论专业能力,姜先生确实弱了些。大部分相声爱好者这么看,相声圈一些知名人士也都以不同的方式做出过类似评判。

然而就在最近,老青年发现,网上突然涌现出了一些在专业水平上为姜昆呐喊助威的人士。

前几天,一位名为才高八斗的人写了篇百字大作,称姜先生的相声“不结巴,不口吃,不说错词,基本功非常不错。”还有一位,他说想当年电视上只要一播姜昆的相声,就会万人空巷。

不结巴不口吃,不说错词,就是相声的基本功好?看来我必须承认自己孤陋寡闻了,我是真不知道原来相声基本功的标准这么低。

还有“万人空巷”,作为70后的我,敢肯定地说,除了当年播《霍元甲》《射雕英雄传》《渴望》时,可以用万人空巷形容,还真没有哪条小巷因为听段相声而空无一人过,即便有也是因为太黑,人们害怕,不敢出来。

不过倒是还有一个可能,就是每年春晚大家看本山大叔小品的时候。

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天下相声人,怎么也有几千位吧,既然每个人都有饭吃,那就说明人家个个都有自己的衣食父母。

还有言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名不见经传的小演员,也有可能在某一个方面胜过专业大咖。反过来,即便是专业大咖,也不敢说在所有方面都能胜人一筹。

喜欢谁,待见谁,并为他发出赞美之声,本无可厚非。但凡事还应有个客观的态度,不能指着武大郎说大郎你的腿真长,不能扯着嗓子歌颂潘金莲你真是清纯无暇,这不是赞美,这是睁着眼说瞎话,是爱屋及乌,是拍马屁拍到了驴脸上。

为了赞美姜先生,文章作者特别有心有意地先对太平歌词下了手,说太平歌词之所以火热,完全是“一些人出于营销目的使劲忽悠”,“不惜编造相声历史”产生的结果。

“一些人”指的是哪些人?不言而明。

不得不承认,专业鼓手确实有专业的特色,开篇就赶紧亮明了立场,以便东家识别其身份,评估其价值。

接着,他话锋一转,点出了文章的主题:被妖魔化的贯口。

无疑,为了主题的成立,作者一定用了很大的精力,他搜遍了网络,最终找到了一些不知来自于何人之手的,一些认为贯口并不重要的说法,才算为“不会贯口,不代表不会说相声”的说法找到了一点理论支持。

看到此处,老青年有点发懵,这不等于废了九牛二虎之力玩了个自问自答吗?人家谁说过“不会贯口就不会相声”这样的话了?

在那篇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就像三急到了嗓子眼似的,急匆匆摘下了面具。开篇时的文质彬彬荡然无存,“一些人”在此时也变成了指名道姓。

对郭德纲的贯口,作者这样描述:郭德纲“背诵贯口时非常卖力气”,语速很快……出了一头汗。“台下观众就以为郭先生的贯口表演水平非常高,赶紧叫好。”

有句话叫小人长戚戚。我觉得,若是把小人之间加个“文”字,小文人长戚戚,是不是更恰当啊?

您瞧,为了体现自己对郭德纲的藐视,故意把郭德纲的表演贯口写成“背诵”贯口,还以戏谑的口气把台下观众叫好写成“以为水平非常高”。

对此,老青年不禁想问:郭德纲的演出,观众上万成千的不知有多少场了,难不成个个都是外行,都不如你懂得多,都是“以为”水平非常高吗?

接着,作者又以贯口《八扇屏》为例,先是把王玥波搬出来大肆赞扬了一番,说“人家那个才叫顺畅”,然后又提到了姜昆和郭德纲,说他们二人的贯口水平“其实差不多”,“姜昆比郭德纲略胜一筹的地方是咬字比较清晰”。“郭德纲为了追求快,不仅忽略气口也忽略咬字,这是贯口表演的大忌讳。”

就是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老青年把刚进嘴的一口水喷出来的!

真不知道东家给了多大的奖赏,竟能让一个人连仅有的一丝遮羞布都不要了,不顾一切地写出可如此既瞎又聋的文字来的!

如果说王玥波的《八扇屏》顺畅,那郭德纲的只有过往而无不及。要说气口和咬字,取决的是天赋和基本功,若论这个,多少相声圈内的专业人士都有过客观的评价,比如少马爷,杨少华,马季等众位先生。

难道你比这些先生们还在行吗?

姜昆说过一次《八扇屏》,摸着良心说,顺畅吗?咬字清晰吗?只是最后那句“孤乃浑人也”,说句不好听的,就跟扛了两百斤麻袋总算到了终点,用尽了最后一点力气扔了下来似的,有些太拉胯了。

其实,论传统相声的功夫,连姜先生自己都承认,当年老师没怎么教过,言下之意等于间接承认自己在这些方面的确有所欠缺。可到鼓手嘴上,反倒跟人家本尊拧着来了。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网络浩瀚卧虎藏龙,姜昆的《八扇屏》说得如何,看看那些数不清的评论便知道了。

以我看,那次姜先生之所以使贯口,不过是“男人至死是少年,争强好胜是本色”的表现罢了。

关于相声圈里的人和事,按常理,应该只有喜欢相声并希望相声好的人才有兴趣谈论。

可如今却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对相声根本没兴趣,捧谁贬谁,凭的是跟相声不搭边的个人喜好,凭的是谁给的铜板多我就说谁好。他们聊相声,完全就是胡太后掌权不为江山,图的是多养男宠身子痛快;潘金莲开窗户不为通风,为的是给西门庆报信:大官人啊,你快进来。

他们特别热衷把黑说成白,把非说成是,为了获取一点可怜的流量,真可谓:绞尽脑汁,不遗余力,不顾颜面,毫无底线。

出身于普通家庭的郭德纲,能在这乱乱纷纷的行当里干出一番天地,靠的是过硬的本事,演的是草根逆袭的传奇。

这难道不正是我们经常提倡的空话千万句,不如实事干一件,不正是最有现实意义的应当尊重的典范么?

郭德纲成了,有些人心理不平衡了,受不了了,于是让人家跟马泰斗比,跟侯大师比,跟说评书的比,跟唱京剧的比。

老青年不禁长叹:这可真够能比比比比的!

那么既然如此喜欢拿姜昆跟郭德纲相比,就在本文结束前,咱就再比一比吧:

比年龄,姜昆大;比职位,姜昆高;比场面上讲话,姜昆讲得好。不过无论比什么,咱还是别比相声别比贯口了吧?如果偏要比,我觉得纯粹就是居心不良,纯粹就是想让姜先生难堪,纯粹就是哪壶不开您专提哪壶啊。

#11月打卡挑战赛#

1
查看完整版本: 被妖魔化的不是贯口,而是嫉妒产生的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