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南
前言
说起李梦彪,听说过的人可能不多。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突然向刚到台湾不久的胡宗南发难。他联合了国民党“监察院”的40多名“监察委员”,不仅将一份精心制作的弹劾文件,交到“监察院”,更是将该文在台湾的报纸上公开发表。
一时间,台湾舆论沸沸扬扬,对胡宗南极尽讥讽,极尽挖苦。让刚刚到台湾不久的胡宗南脸上十分难堪!
考虑到胡宗南毕竟追随了蒋介石20多年,“行政院长”陈诚不敢大意,便耍了一个手腕……
胡宗南之死
年2月4日,立春,是为除夕。
胡宗南一家
这天夜里,胡宗南一家六口人聚在一起,共同度过了一个团聚的除夕之夜。对胡宗南来说,来到台湾后,这样高兴的日子,并不多。
守岁之后,胡宗南曾经的一些老朋友来家里拜访,胡宗南十分高兴,也前往老朋友家里,一起聚聚。
2月7日,农历正月初三。像前两天一样,胡宗南打扮好穿着,准备出门。突然,胡宗南感觉身体甚是乏累,便躺到床上休息。夫人叶霞翟觉得不放心,请了医生来家里诊治。
经过诊断,医生告诉叶霞翟,胡宗南的心脏不太正常,需要住院治疗。于是,胡医院,接受治疗。
听说胡宗南生病后,蒋介石于正月初七来到胡宗南的病房探视,这让胡宗南心里十分感激,把过去和蒋介石的一些不愉快,放了下来。
经过几天的治疗,胡宗南的病情出现了好转的迹象。医生对他的病情也很乐观,对叶霞翟说:“夫人不要过于担心,胡上将的身体,正在恢复当中,过几天就可以出院了。”医生的话,让叶霞翟稍稍放心了一些。
胡宗南和夫人叶霞翟的旧照
2月13日,胡宗南的精神大有好转,吃饭也比往常多了不少。晚饭后,胡宗南和夫人叶霞翟聊起了家常。在9点的时候,叶霞翟还给胡宗南削了一个苹果。胡宗南接过苹果,吃了半个,又和叶霞翟聊了一会儿,就入睡了。看到胡宗南睡去,叶霞翟回到了家里。
2月14日凌晨3点,胡宗南突然从睡梦中醒来,惊叫了好几声,一只手高高举起,接着便昏迷了过去。负责病房陪伴的老部下袁学善,听到惊叫后,连忙跑到病床边,喊:“胡先生!胡先生……”
袁学善呼叫了一会儿,见胡宗南没回应,便把胡宗南举起的那条手臂托住,却是发现那条手臂很硬,已经无法弯曲了。
闻讯赶来的医生,立即为胡宗南注射了强心针,并给他戴上了氧气罩,希望胡宗南能够恢复意识。
听到消息后,叶霞翟急忙带着孩子们,从家中赶来。医院时,胡宗南已处于弥留状态,最终没能留下只言片语。3时50分,胡宗南被确定去世。
蒋介石祭奠胡宗南
胡宗南去世的当天下午,蒋介石在国军干部会议上宣布:
“胡宗南已经在今天凌晨去世了……大陆沦陷后,他曾屡次写信给我,说是至今还没能求得一个死所,其意若不胜遗憾着。后来,他在大陆调职的时候,又写信给我说,今后我恐怕死无所了!胡宗南竟未能如其所愿,使他自己的什么得到一个轰轰烈烈光荣战死的死所……”
随后,蒋介石以国民党总裁与“国民政府总统”的身份,给胡宗南送了一面“功著旂常”挽额,又和“行政院长”陈诚,一起颁发了第号旌忠状,以“永垂式范”,并把胡宗南的军衔,由陆军二级上将追赠为一级上将。
2月17日中午12时,蒋介石带着宋美龄亲自来到胡宗南的开吊仪式上,对胡宗南进行了祭奠,并抚慰了胡宗南的妻子儿女。这也是蒋介石对胡宗南这位曾经的嫡系将领,最后的慰藉。
从兵精粮足到一无所有
年,胡宗南率部攻占上海。不久后,胡宗南被蒋介石提升为第1军第1师副师长,领少将军衔,这也使胡宗南成为了国民党黄埔系学生中的第一个将军。此后,胡宗南像坐上了火箭一般,一路扶摇直上。
青年时的胡宗南
年4月,胡宗南被蒋介石任命为第1军中将军长,再次创造了一个第一,成为了黄埔学生在国民党军中的第一个军长。
年,胡宗南再次获得提升,成为了第34集团军总司令,成为黄埔毕业生中,第一个担任集团军总司令的国军将领。这也让胡宗南成为了关中乃至西北地区,拥有最高军职的国民党将领。
年9月22日,胡宗南以“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的身份,前往河南郑州,接受日军第12军团司令官鹰森孝的投降。此时的胡宗南,可谓是集军权与荣誉为一身。
不久后,蒋介石撕毁和平协定,胡宗南奉命参加内战。
年,胡宗南进占了毛主席给他留下的空城延安。用毛主席的话说:
“我们打仗,不在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敌人进延安是握着拳头的,到了延安,他就要把指头伸开,这样就便于我们一个一个地切掉它。要告诉同志们,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我们就要回来,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
转战陕北时的毛主席
果然,如毛主席所说,在后来的日子里,蒋介石一路失败,首先丢了东北,接着是华北、中原地区,再后来是华东、华南,仅剩下西南一隅。
年12月9日,在胡宗南的掩护下,蒋介石在成都起飞,到达台北,永远离开了大陆。在离开之前,蒋介石对胡宗南说要他稳住四川和西昌。
然而,蒋介石的交代,明显就不符合当时的形势,在四川的胡宗南部,由于人生地不熟,既没有过冬的衣服,也没有粮饷,更没有兵源补充,就连军火弹药,都断了补给。仅仅支撑了3个多月后,胡宗南便支撑不下去了。
年3月27日,胡宗南乘坐着大陆最后一架起飞的国民党飞机,逃亡海南。
据说,这架飞机,蒋介石原本是不打算派的。在蒋介石的心里,胡宗南实在是糟糕透了,已经成了弃子。
说起来,蒋介石对胡宗南不满,是因为胡宗南不仅丢失了大西北和大西南,更是将蒋介石手下的几十万嫡系精锐部队,损失殆尽。唯一还能说得过去的,就是在蒋介石逃离大陆的时候,是胡宗南在护卫。
胡宗南和蒋介石在一起
在蒋介石临走的时候,千叮咛万嘱咐,甚至下了死命令,让胡宗南与大西南共存亡。事实上,蒋介石的命令有些不符合现实,明显是让胡宗南去送死。
对此,胡宗南也是知道的。就在这之前的8月份,中共方面不计前嫌,派出与胡宗南是同乡、又同为黄埔校友、有袍泽之情、私交甚好的张新将军,前往胡宗南处,与胡宗南见面,希望胡宗南能够投向人民。
在见到胡宗南的时候,张新寒暄了几句后,便直入主题,将脚上穿的一只鞋脱下,交给胡宗南,并对他说:“胡长官,这是胡公冕先生要我专程送来的,鞋底里有信,也有文件,具体的内容,我不知道,请你自己看吧。”
接过张新递来的鞋,胡宗南拿到里间,认真地看了胡公冕的信与中共西北局的文件。过了一会儿,胡宗南从里间走出来和张新继续谈话。
见胡宗南出来,张新对胡宗南讲述了自己被俘后的一些经历和对当前国共形势的看法。对于张新的谈话,胡宗南一直听着,没有任何表态。
张新旧照
第二天晚上,胡宗南再次见到张新。与第一次不同,这一次,胡宗南主动向张新询问了周恩来、彭德怀等中共领导人的近况,并特别问了赵寿山的情况。胡宗南说:“赵寿山在那边,可还得意吗?”听了胡宗南的话,张新说:“赵寿山在中共那边很受欢迎,现担任中共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
张新说完后,胡宗南突然转变了话题,带着希冀的眼神,说:“那边,对文天祥这样的人,认为好不好?”
听出胡宗南话里的意思,张新想起了自己被俘后的学习过程,便说:“文天祥,从历史上看,不向异族屈服,为民族尽节,当然是好的。所以,人民尊文天祥是民族英雄。但是,你我所做之事不同……恐怕,我们不可能变成文天祥。”
张新说完后,胡宗南不说话。但是,在胡宗南的心里,是有些迷茫的。
张新走后,胡宗南一直睡不着,连夜让人叫来了他的亲信、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任少将高参和副官处处长朱亚英。
毛人凤、胡宗南和蒋经国在一起
见到朱亚英后,胡宗南没说一句多余的话,直接说:“前几天,彭德怀释放了被俘的张新旅长,还让他给我带来了一封亲笔信,建议我起义投诚,共方保证对我以礼相待。但是,蒋校长待我恩重如山,忘恩负义背叛校长的事,我还是做不来的。可是,就这样抵抗下去,也很难扭转败局。”
胡宗南一边说,一边瞄着窗外,朱亚英能够感觉到,胡宗南是真的很迷茫,也是真心向自己请教,没有试探的意思,便对胡宗南分析了当前国共双方的军事形势。接着朱亚英说:
“现在,我们固守汉中,实乃兵家大忌。汉中虽然是诸葛亮曾经北伐的基地,可以屏障西北及西南。然而,汉中盆地的地势平坦,进不可攻,退不可守;而共军挟胜利之师,其势正旺,锐不可当。在徐蚌会战之后,蒋先生始终难以扭转他被动的局面。现在,大厦将倾,独木难撑,蒋先生却要先生力撑残局,固守这半壁江山,实非人力所能及……现在,张新带书来到汉中,乃千载难逢之机,先生万不要坐失良机。以目前手中尚有三个兵团数十万兵力,兵不血刃,献上汉中和西南大片土地,避免生灵涂炭,中共必然会厚待先生,您的后半生,依然前途光明,先生的袍泽故旧,也都可以绝处逢生,此乃一举数得之策啊。”
听了朱亚英的分析,胡宗南的心里已经动摇了。朱亚英走后,胡宗南在卧室里躺下,又站起来,在窗户前走走,望着窗外的夜空,星星在眨着眼。一晚上,胡宗南就这样来回走着,没有入睡。
到了第三天晚上,胡宗南和张新继续谈话。这一次,胡宗南主动向张新了解了中共的政策和近期陆续起义的国军将领的安置情况。据张新后来回忆说:
“和胡宗南的三次谈话,效果一次比一次好。看起来,在蒋政权垮台之际,胡宗南被中共晓以民族大义的攻心之策感动了。这个时候的胡宗南,的确动了弃暗投明的念头。”
10月15日,胡宗南突然收到了蒋介石发来的密电:“立即赴台,有要事相商。”
胡宗南和蒋介石在一起
两天后,胡宗南返回汉中。刚下飞机,便把张新看管起来,并召开高层会议。在会上,胡宗南表了决心:“效忠校长,誓与西南共存亡!”
随后,朱亚英借口下部队,去了成都。后来,朱亚英参加了裴昌会部在德阳的起义。张新也于12月23日,在四川金堂脱险。胡宗南的起义,也胎死腹中。
就在胡宗南到达海南的当天,“台湾当局”宣布:撤销“西南军政长官署”,任命胡宗南为“总统府战略顾问”。实际上,胡宗南就只剩下了一个虚职。
年4月4日,胡宗南飞抵台南,第二天又飞到台北。来到台北的胡宗南,不再是往日手握大权的将军,蒋介石和陈诚都没有接见他,这让他心里很是失落。
在办完例行的公事后,胡宗南便带着家人到汤恩伯为他在花莲县租住下的房子里,安顿下来。这一时期,胡宗南整日过得提心吊胆的,一点儿也不踏实。果然,没过多久,胡宗南便摊上大事了。
弹劾始末
时间刚刚进入5月,正是草长莺飞,山花烂漫的季节。胡宗南的心情却不像天气那样美好。5月11日,胡宗南得到一则消息:“有许多‘监察委员’联名向‘监察院’对他提出弹劾!”
胡宗南
这次弹劾,是“监察院”一个叫作李梦彪的陕西籍“监察委员”领头提出的。在弹劾文中,李梦彪写道:
“本院前以积弊不除,难期振作,曾向政府提出纠正。旋据行政院三月九日咨覆,内开,监察院之纠正案,切中时弊,应由院及有关部会首长,切实查照办理,以振纪纲,而挽颓风等语……对受任最重、统军最多、莅事最久、措置乖方、贻误军国最巨之胡宗南,一无处分,殊深诧异……窃以为胡宗南者,自上尉连长,不三数年游升少将师长,又不数年位至兼圻,军政大权,操于其手者十余年之久,受国家特殊之优遇,居军事特殊之地位,自当不同于凡众。失败之后,无待人言,应向政府自请议处……功罪分明,赏罚平允。赏不为一人而私,罚不为一人而宽,然后赏罚行而人知激励……人才固宜保全,纪纲尤须尊重。政府不欲反攻大陆,除丑类而奠神州,奈何使纪纲不立!为国家前途计,理合依法提出弹劾,以肃纪纲,而振军威,是否有当,静候公决。
提案人李梦彪等四十六人”
不仅如此,李梦彪等人还把这份弹劾文,复印了几十份,分别在台湾和香港的各大报纸上公开发表。一时间,舆论对胡宗南十分不利。此时,胡宗南没有公开露面,而是深居简出。
随后,胡宗南的一些好友和部属向他提出,召开记者招待会制造舆论方面的反击,同时联名上书蒋介石。对此,胡宗南都没有同意。其实,胡宗南并不傻,这件事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心里也是有一些判断的,表示愿意接受国法的任何裁决。
当然,也有一些胡宗南的故交好友,四处活动,希望李梦彪等人能够撤销这次弹劾。对此,李梦彪不为所动,在门墙上张贴了一张纸,上面写着:“贵客光临,如有为胡宗南做说客者,请缄尊口,以免鄙人开罪。”
蒋介石和陈诚等人在一起
对于这样的结果,老滑头“行政院长”陈诚感到十分为难,不敢专断,便耍了一个手腕:拿着弹劾文,去见蒋介石。
见到蒋介石后,陈诚把弹劾文递到蒋介石的面前,轻声说:“总裁,您看,这件事……”
蒋介石拿着弹劾文,一直看,看了半天也没有说一句表态的话。见此情景,陈诚的明白了蒋介石的意思,心里有了计较。
回到院部后,陈诚在胡宗南的弹劾文上做了批示,将弹劾案叫“国防部”处理。
“国防部”也不是傻瓜,在接到陈诚扔过来的“烫手山芋”后,采取了“拖”的办法。这时候,胡宗南的一些朋友发现事态已经明朗了,便开始组织人员,为胡宗南唱赞歌。
江一平旧照
6月初,在这些人的运作下,由台湾很有声望的律师江一平(曾为日本战犯冈村宁次辩护)领衔,为“立法委员”联合署名的陈情书,提交上来,要求“行政院”和“国防部”要爱惜人才,对胡宗南免予处分。陈情书是这样写的:
“胡氏以孤军四应,转战数省,仍遵命令,扼守陕南……赴成渝之急,明知大军转进山区,不易争取时效,但以抢救政府,护卫总裁均为大义所在,不敢不投箸而兴……迄今参加游击者,尚有参谋长罗列等多人,是其忠诚感召,故能众志同心,劲草疾风,时穷节见,虽无显绩之呈,已收默化之效,其崇尚武德,发扬军魂,求之当今,洵为硕果。
‘立法委员’江一平等一百零八人”
不久后,胡宗南的弹劾案有了结果:应免议处。就这样,胡宗南终于摆脱了这场弹劾风波,但依旧没有得到实职,一直在家中闲居。
后来,蒋介石借着朝鲜战争之机,开始策划对大陆骚扰的作战计划。想到在浙东大陈岛上的一些败逃的国民党散兵游勇,蒋介石决定整合这些力量。对此,胡宗南主动提出愿意承担这个任务。在见到陈诚时,蒋介石说:
“宗南跟我这么多年,忠诚可鉴。丢了西昌,也不能全怪他,他提出想去打游击,已经不计什么名位高低了。我看,可以派他到大陈岛去管管浙江前线的事。他带领旧部,去那边多组织几个挺进部队,也好嘛!”
晚年的陈诚
年9月,在蒋介石和陈诚的同意下,胡宗南化名为“秦东昌”,前往大陈岛。在两年时间里,胡宗南先后训练了多人的“挺进队”,对大陆袭扰了几百次。后来,蒋介石又派出刘廉,接替了胡宗南。
年1月18日,在毛主席的命令下,解放军海陆空三军发起联合登岛作战,一举消灭了岛上的全部国民党部队,解放了全岛。
8月,蒋介石再次委派胡宗南担任澎湖防卫总司令。4年后,胡宗南才回到台北,担任了“总统府战略顾问”。不久后,又挂了“国防研究院毕业同学会会长”、“国防研究院委员会委员”等闲职。此后,胡宗南便深居简出,读书看报,安静地过了几年,直到去世。
年7月16日,胡宗南病逝3年多后的一天,在一次谈话中提到胡宗南时,周恩来总理说:
“胡宗南,我和他打过交道。他一生反共,或者主要方面是反共的。听说他进黄埔前,当过小学教员,还有点正义感;进黄埔后,他和蒋介石搭上了“老乡”,就跟着蒋介石跑了……”
胡宗南与夫人叶霞翟在大陆
如果胡宗南在年选择了起义,或许会有不一样的人生,也不用在去世后,只能墓碑面向祖国,以慰藉那孤寂的灵魂。
然而,历史是冰冷的。在有温度的时候,没有选对,剩下的便只有寒冷,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