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沧海桑田之六这就是生活内容简介
TUhjnbcbe - 2025/5/9 17:27:00

《沧海桑田(之六):这就是生活》内容简介(代序)

严格来说,这个随笔集应该归入《云南故事》系列,毕竟记录的都是昆明生活期间的事情。未如此做,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1.刚刚完成时评集《沧海桑田(之五):不痛不痒》(因字数少,编入《沧海桑田(之一):弹指一挥间》),紧接着回到生活随笔,一时间脑子没有转过弯来,“顺理成章”地写成了《沧海桑田(之六):这就是生活》,几乎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等到反应过来,已经完成8篇。由于即时发表于百家号,无法改正过来,重发不可想象,也十分麻烦,而且似乎没必要过于较真归入哪个系列,毕竟我不是名家,太讲究了这些貌似枝节的方面,可能会显得有点做作,失之于自然。那就将错就错,随他去吧。

2.我把自己的作品体系打造成七大系列:(小说)生而为人、人在天涯,(电影剧本)人世间,(战略专著)指点江山,(策划专著)宗氏策划,(随笔集)沧海桑田、云南故事。鉴于强迫症作祟,总是无法一心二用,同时展开两个系列。一旦那样做了,往往要寝食难安,焦虑非常,必须赶紧了结一个,仅保留另一个才算完,方能安生。在此之前,通过一番归类汇编,所有作品计万字,共11本书。随着年华不断老去,想写(不写对自己无法交代)的主要内容基本写完,而精神状况又有向忧郁症方面演化的苗头,往后的日子里,我只想继续“打开”的一个系列是“沧海桑田”,包括“云南故事”在内的其他系列均已“关闭”;如此一来,既可以为精神减负,又能比较持久地从事文字工作,不至于无所事事——人总是要有点追求的。因此,开始写作《这就是生活》时,潜意识中近似本能地不想“打开”其他系列,当然也就不会想到应该归入“云南故事”系列。

3.从主观上说,似乎没有了今年年初那种讲述故事时的心情,而更多地从记录生活的点滴沧桑和人生的些许感悟角度着眼。主体感受略显苍凉,也就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更为匹配的《沧海桑田》作为大前(标)题。

4.所以“苍凉”,源于迟迟融入不了昆明社会,而岁数越来越老。从年开始,我已梦想了二十多年,一直未能实现“做云南人”的人生理想(或者战略目标)。打工找不到工作,年纪太大,没人要了。写作找不到突破口,尝试了各种途径和方法,连一笔稿费都挣不着,遑论其他。截至目前,虽然出版两部作品,都是自费的,后续订单始终未见踪影。而老王在云南的业务一波三折,眼下更是远在中原大地拼搏。虽然他一再表态,做我的经济后盾,要我安心写作,不要七想八想。但我不得不忧虑,万一持续多年之后,依然写不出名堂(包括靠文字赚到钱),我将何以自处,如何交代?我不得不自我评判,到底是否写作的料?如果确定不是(参考马克·吐温的观点,如果写作三年(我早已超出这个期限),依然没有人出钱请我写作,我就应该改行),不如早点放手,赶紧想办法去找点其他事干,说不定可能性更大一点,也更切合实际一些。人终究要食人间烟火的,不能活在真空里面。昆明落实不了工作,至少可以回去贵州茶山嘛(大体上跟茂红夫妇讲好了),无非是体力辛苦一些,由于干体力活导致大量进食而不利于胃病康复罢了。(至于由田间劳作引发的体力透支、心脏早博、肌肉酸痛、筋骨劳损等等只能忽略不计了,除非彻底支撑不住。)好歹是一条出路。最为担心的是,胃病可能非但好不了,反而加快恶化。那又有什么办法呢?先得解决温饱啊!

5.如果最终回到茶山,极有可能在丹寨那边定居而不会回到云南了。既然这样,也就无所谓《云南故事》的后续篇章了。

6.正是基于如此心境和心态,我选择了《沧海桑田》系列,并取名《这就是生活》。起初想用《这就是人生》,感觉过于沉重了,也太郑重其事了,还是改用“生活”吧,创作起来自由一些,题材可以广泛一些,也更容易把握一些。

7.眼下至少还有三四个月时间,完全可以完成此轮写作任务,也好把文字总量凑满万字数——年和老王回到昆明时定下的目标之一。至于人生下一步,到春节前后再行定夺吧。空想再多也没用,解决不了实际。

如此这般,才有了这个集子。(全书共篇,计千字。)

是为序。

.9.25

百度百科“代序”词条
1
查看完整版本: 沧海桑田之六这就是生活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