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一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
“闽海才子”黄道周,在日常除了热爱文墨之外,尤好饮茶。他从小生活在福建东山岛和台湾岛隔海相望,地处厦门与汕头之间,是闽南、潮汕工夫茶盛行之地,当地无论红白喜事桌上都能看到工夫茶。黄道周作书之前,几乎都要泡饮工夫茶,他将茶叶称作“茶米”把茶叶放在大米之前,曾经说“宁可一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足以证明茶在他心中的位置。
黄道周(-)
天启年间(-),福建平和县九峰民众为答谢王守仁建置平和县之功,修建了一座王文成公祠堂奉祀。正好黄道周到九峰讲学,平和县教谕便向黄道周请求写一篇祠堂碑记。当夜,黄道周一边品茶一边作文,不久便写毕。翌日,教谕看后甚为满意,称赞有加,拿出银两作为润笔。可黄道周决意不收,他另说:“听闻贵地特产茶叶,送我两斤足矣。”
崇祯十年(年),黄道周升任右谕德掌司经局、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后来因不满朝中宦官魏忠贤乱政,上疏弹劾,于崇祯十四年被充军,发配广西。崇祯皇帝曾有意召他回京复职,但此时的黄道周已无意重返斗争漩涡,便告病托辞到武夷山茶洞寓居讲学。
茶洞周围奇峰环抱,胜景荟萃,环境优雅。对喜欢饮茶的黄道周来说隐居在这里是再合适不过了,平时烹茶时也是选用寓居不远处仙浴潭甘醇爽口的泉水,还在潭边石壁上题字。不但远离了朝堂是非之地,也可以留出时间潜心
黄道周《好鸟不知月诗轴》
即便这样黄道周仍旧记挂着国家的兴亡,在与友人品茶聊天的过程中作《题屏周八曲山房》,此诗足以说明他内心的情感;诗曰:
旅客空招猿鸟悉,道人何意此重游。
书从数阅方知妙,山自频过益觉幽。
遗蜕仙翁长启齿,含花柚子渐垂头。
沧桑世界红尘外,漫说鳞鸾十二洲。
直到清兵入关,明王朝覆灭。正值国难当头之时,年,黄道周毅然募兵,率余人挥师向北,朝浙江信州(今江西上饶)进发,虽在初期大破清兵,但到后期终因孤军无援,消耗殆尽,兵败被俘,押解南京。
江山易主,新君临朝,统治根基尚不稳定,稳定民心是当务之急。黄道周在仕林学子之间颇有名望,成为了其拉拢的对象,清廷多次派人劝降,晓以利害,可黄道周丝毫不为所动。
黄道周《松石孤鹊图》
降臣洪承畴数次以闽南同乡和同学的身份协助清廷劝降,都遭到黄道周痛斥。洪知晓黄喜好茶,特地差人奉上一杯茶,并在一旁说:“请先生用一杯清茶。”黄道周尽管很长时间未喝茶,茶瘾难忍,但一听到“清茶”便觉逆耳,勃然大怒,将茶杯拍在地上忿忿说道:“我连清粟都不吃,更何况清茶?!”当天,黄道周自撰一联:
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
皇恩浩荡,不思报国反成仇。
联中巧借“承畴”与“成仇”的谐音,将史可法与洪承畴做对比,前者拼死反清,以身殉国,为人传颂。后者苟且偷生,摇尾乞怜,受人唾骂。这幅联抒发了黄道周忠君爱国,舍生取义的赤胆忠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