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创业之君,最难的肯定是朱元璋。
乞丐出身,开局一个碗,后面全靠自己努力。
就算是刘邦,好歹也是亭长出身,大小是个秦朝基层公务员。
朱元璋就惨了,家里父母哥哥都饿死了,自己只能做和尚养活自己。
后来还长期过着讨饭的日子,别提多辛酸了。
不过要是比继位难度的话,我认为雍正继位是最艰难的。
为啥?因为雍正的竞争对手,又多,又强大。
康熙老爷子厉害啊,南征北战不说,还生了一堆儿子。
关键是,这些儿子们不仅寿命长,而且还都很有能力。
头疼也就头疼在这里,雍正排行老四,母亲是普通的妃子。
论年龄,他排不到前面,上面还有3个哥哥,
论背景他也排不到前面,因为康熙有一堆皇后、皇贵妃和贵妃。
如此艰险的条件下,雍正还能脱颖而出,没点能耐真办不到。
当时的太子胤礽是最热门的继承人,他是赫舍里皇后的亲儿子,是康熙的嫡长子。
此外大阿哥胤褆,也是夺嫡的热门人选,因为他是康熙的大儿子。
三阿哥胤祉,文武双全,深得康熙喜爱,也是夺嫡的重要人物。
最厉害的当属著名的八爷党,以八阿哥胤禩为首,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为辅,是夺嫡大热门。
后来十四阿哥胤禵出来单飞,在康熙晚年成了大将军王,手握10万大军,又成了夺嫡热门。
雍正跟这几个人比起来,几乎没什么优势。
雍正的母亲德妃是很普通的妃子,对雍正夺嫡的帮助并不大。
雍正身边的十三阿哥胤祥,是康熙很不看好的皇子,还被圈禁过,所以对雍正来说帮助也不大。
雍正基本属于没背景没帮手,单打独斗的状态。
就这样他还能夺取皇位,就问你牛不牛?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第一步,大家合伙搞垮太子胤礽。
其实如果太子胤礽不垮台,那所有人都是在意淫,没有任何用处。
因为太子才是皇位正儿八经的合法继承人。
所以这个阶段,雍正和其他皇子们一样,不断给胤礽使绊子。
胤礽本身没犯什么错,而且还算仁厚。
结果兄弟们一个个长大成人了,逐渐把胤礽当成了眼中钉。
一个人在康熙耳边说胤礽坏话,康熙或许不会在意。
可是一群人轮番来说,康熙自然就会对胤礽很不爽。
兄弟们齐心合力,终于把胤礽给赶下台了。
第二步,消灭各路对手。
雍正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他发现胤礽被废了以后,各路皇子争相夺取太子之位。
这事儿康熙肯定很不爽,所以他压根就没参与这件事,
反倒是置身事外,冷眼看着兄弟们夺嫡。
其中闹得最欢的,就是八爷党了。他们拉帮结派,让大伙儿全都选八阿哥胤禩为太子。
这下子胤禩的野心就被康熙发现了,
康熙无奈之下,只好重新复立胤礽为太子。自此八爷党就失去了夺嫡的机会。
大阿哥胤褆也不是个省油的灯,他看康熙废了太子胤礽,便打算趁热打铁,索性建议康熙杀掉胤礽。
为啥?因为胤礽是嫡长子,而胤褆是长子,杀掉了嫡长子,那自然是长子最大了。
可康熙却觉得胤褆是个没心没肺的家伙,便将其圈禁了起来。
三阿哥胤祉跟太子胤礽关系不错,但是大阿哥胤褆诅咒太子胤礽的事情他早就发现了,
却没有在第一时间告诉康熙。等到太子胤礽被废了,胤祉才出来举报大阿哥胤褆。
为啥要选这个时间?那里面门道就太多了。
胤祉是三阿哥,太子胤礽被废,如果大阿哥胤褆再被圈禁,那谁最大?
当然是他这个三阿哥胤祉了!原来文武双全的胤祉才是藏得最深的一个对手。
雍正在暗处看着兄弟们互相撕扯,却丝毫不敢有任何动作,一切只听康熙的安排。
康熙也看出了胤祉的野心,而且发现他太狡猾,深藏不露,所以也就放弃了他。
这么一来啥也不做的雍正,偏偏成为了诸位皇子中最年长也最有德行的一个了。
不争才是大争,这一原则在雍正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可以说雍正击败大阿哥胤褆、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八爷党依靠的就是隐忍不争。
那么还有一个对手呢?十四阿哥胤禵,这可是个棘手的对手,因为他很特殊。
胤禵和雍正是一母同胞的兄弟,都是德妃乌雅氏的儿子。
不过兄弟俩感情并不好,因为乌雅氏生雍正的时候,地位太低,没资格抚养自己的儿子。
可是等乌雅氏生胤禵的时候,她已经是德妃了,所以有资格抚养自己的儿子。
这么一来,这亲哥俩并不是在一起长大的,自然也就离心离德了。
胤禵也是个文武双全的人,关键他很年轻啊,比雍正小10岁。
有能力、又年轻,如果你是康熙,你会怎么选?
雍正登基的时候已经45岁了,很多皇帝都活不到这个岁数。而胤禵当时只有35岁,正值壮年。
所以从国家稳定的角度来说,选择胤禵似乎更加合适。
尤其是康熙在晚年,居然将胤禵提拔为大将军,让他带着10万大军前往西北平叛。
一时间风言风语就出现了,大家都觉得康熙会传位给胤禵,否则没理由给他兵权。
结果众人都搞错了,康熙最终看中的还是四阿哥胤禛,也就是雍正。
雍正这个人虽然年纪大了点,可是老成持重,而且隐忍有度,是个值得托付江山的人。
雍正登基以后,立刻召回胤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了胤禵。
此后更是将胤禵弄到皇陵去守陵了,自此解除了这最后一个大敌。
这一路走来,雍正是真心不容易,要对付的人太多,如果一一出招,他早就被打得遍体鳞伤了。
所以他采取了最合适的办法,那就是坐等。
当然,这种做法风险是很大的,因为如果光坐着等,不干事儿的话,也不可能赢得康熙的赏识。
参考资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