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新年伊始,人民大会堂一间小宴客厅里坐着四个人,邓小平、廖承志、经普椿和陈香梅。屋里不时传来阵阵说笑声。
此时,廖承志见邓小平吞云吐雾,心里好不痛快。于是忍不住伸手向邓小平要一支烟。这一举动可把邓公笑坏了,他调侃廖承志是一天就三根烟的“妻管炎”。
陈香梅似乎没明白邓小平此话的含义,疑惑的问道:“舅舅挺好的啊,哪里来的气管炎?”邓小平大笑地说:“他是妻!管!严!你舅妈每天就准他三根烟,他就经常偷我的烟抽。”
二老你来我往的“抬杠”,使得这顿家宴十分轻松愉快。殊不知这一顿其乐融融的家宴,为之后中美外交和台湾问题的推进,带来多么深远的影响。
那么,这顿家宴究竟藏着多少秘密?这一切,要从廖承志的一封邀请函说起。
一封重要的邀请函
年代可以说是中美关系的黄金时代,中国已经从一穷二白的原始积累阶段,走到现代化建设的路口。我国的现代化战略需要得到美国在政策、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
经过双方多年努力,中美关系最终在年恢复正常化。时间走到年11月,正值美国总统换届。
最终里根高票获选,由此,里根对华态度如何?将成为中美关系的一个关键要素。
邓小平曾明确提出:先同美国达成协议,再调整对苏关系,对中国最为有利。
在这个背景下,正在美国做心脏搭桥手术的廖承志,给陈香梅寄去了一封邀请函。这封书信,是对美新政府对华态度的一次“试水”,当然,也是廖公给外甥女的一封家书。
在提及那封家书之前,不妨先认识一下廖承志跟陈香梅。他们是中美、对台政策至关重要的两个人。
廖承志的父亲廖仲恺,是陈香梅外祖父廖凤舒的胞弟,廖承志是陈香梅的舅舅。
廖承志被毛主席称为“党内宝贝”,一来他的来头不小,从他的家世、爱国主义和资源方面,都可以算得上是“豪门”,父母皆是蒋介石党内高层;
二来,毛主席看重他身处苦难中的乐观天性,他七进七出大狱,在大牢中亲自绘画的囚徒“肥仔”后来还被珍藏在中央档案馆中。
自从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终其一生都在为共产主义事业奔波奋斗。
而陈香梅,只需说她的两个身份就足以说明其实力。年起,她是首位进入白宫工作的华裔。年,辅助里根竞选总统。里根上台后,她出任白宫出口委员会副主席。
陈香梅看到信中“香梅闲甥”,顿感心中一暖,但最终也没能安排时间见上一面。随后陈香梅向里根传达这份访问邀约之意。
里根同意陈香梅出访中国,他提出,既要去大陆看看,也要去台湾看看。
陈香梅一行人于年的除夕抵达北京。
一次特殊的家宴
次日一早,邓小平便接见了陈香梅一行,陈香梅将里根的亲笔信交于邓小平,邓小平说道:“很好啊,回去告诉里根总统,中国随时欢迎他和夫人的来访。”
谈话进行了两个多小时,会谈结束后,廖承志在陈香梅耳边轻声说:“明天邓老单独请你吃饭,只有我和你舅妈作陪。”
次日中午,在人民大会堂的一间宴客厅,还未见人先闻其声,邓公招呼身边的工作人员可以走了:“我要跟肥仔的亲戚谈谈。”
邓公一句“肥仔”瞬间打开了轻松的氛围,陈香梅在后来的文章中还特意提到此事,“邓老如此亲密地喊舅舅,心中也有一点微温。这证明他们两人曾经共过不少患难,现在算是雨过天晴了。”
席间,邓小平烟不停,这惹得廖承志心里不痛快,伸手管他要了一支,邓小平笑称廖承志是个“妻管炎”!
陈香梅一开始没听出话外音来,满脸写着疑惑:“舅舅挺好的啊。”
邓小平大笑着一字一句地说:“他是‘妻!管!严!”。你看,他又抽我的烟了,你舅妈每天只给他三根香烟,他就经常偷我的烟抽。”
廖承志苦笑着说:“自从心脏搭桥后医生要我少抽烟。但是,我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哟!”
邓小平接着继续调侃廖公,说他是出了名的“坐牢专家”,哪里的牢都坐过。
这话不假,就连当初廖承志被扣押在国外大牢,由于已经娴熟地掌握了“牢狱文化”,审问的人由衷的说了一句:你很有经验啊。
廖承志哈哈大笑,回应邓公,论坐牢,连邓公都不如他,因为他会画漫画,在狱中能自得其乐。
这天,陈香梅心里有两种深切的感受,一是感受到了久违的中式家庭温暖;二来,她以往总觉得中国领导人严肃的很,今天这一顿家宴,让她改了观。
她曾这样描述当时的感觉:“我又寻到了我的根,我不再是浮萍。”
在中国的访问结束后,年1月5日,陈香梅一行从香港转机,去了台湾。飞机一落地,数百名记者早已在桃园机场等候。
台湾报纸头条记录了陈香梅与邓小平的会面,还配有二人握手的照片。
历来,台湾和大陆之间有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但凡去过大陆的,台湾方面不欢迎;凡从台湾过来的,大陆也不待见。
但陈香梅此行,打破了这个“魔咒”,她在台湾期间,见了蒋经国,和许多台湾友人。在回美国后,她曾写了一首诗,描述了这次中国行。
“四十年来家园,万千里路山河。惆怅两岸书剑,何日期许共和。”
也就在同年的9月份,针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叶九条”正式发布,其中也披露了“一国两制”方针的构想。
一封至台湾同胞的信
所谓的“叶九条”,就是指年9月30日,叶剑英发表了对台工作的九条意见,这在海内外引起了巨大震动。
年7月,邓颖超看到蒋经国悼念父亲的一篇文章,文章提到:“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
提到这里,不由得要说起一个小插曲,陈香梅在访问中国的期间,廖承志夫妇曾给她看过一张照片。
廖承志拜托陈香梅将照片带给蒋经国,蒋经国看到照片后,虽然没有发表任何言论,但眼泪却在眼眶里打转。那是一张被修葺完好的、奉化溪口蒋家祖坟的照片,
廖承志对陈香梅说,“经国如想派人回来扫墓,我们欢迎。”
邓颖超从蒋经国发表的这封信中看到了机会,于是同邓小平商量后,决定让廖承志以个人名义,给蒋经国写一封公开信。
做所以让廖承志写这封信,是因为他跟蒋经国是发小,廖承志的父亲廖仲恺曾是蒋介石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是亲共的左派领袖。后被右派份子刺杀身亡。
二人既是儿时伙伴,又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窗。于公于私,廖承志都是最佳人选。廖承志琢磨了很久,最后在下笔时,在信的开头,定好了调子:“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
随后阐述其中利害,表达试图分裂大陆与台湾关系的势力,已然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后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近读大作,有“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之语,不胜感慨系之。”
信末,廖承志批驳蒋经国的“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对台湾宣扬的经济繁荣、社会民主等,廖公直言:“在台诸公,心中有数。”
这封公开信发布后,海内外华人纷纷期盼蒋经国摒弃前嫌,顺势而为。
其实蒋经国在苏联读书期间,先后在孙逸仙大学,也叫做中山大学,和红军军政学校读书,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和共产党。
青年时期,他深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和红色革命洗礼,内心是倾向共产党的。在国民党内,他对于右派势力荼毒和排挤中共的做法也十分不齿。
在“中山舰事件”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他曾挥泪写信给蒋介石,并公开发表反对其父反共举动。
据说,廖承志的这封信转到蒋经国手中后,他看完默不作声。之后他请宋美龄以长辈的名义给廖承志回了信。
宋美龄信中表达了一个思想,那就是蒋经国之所以采取对大陆的“三不”政策,是要表达民国政府的浩然正气。
这封回信看起来还沉浸在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的忿恨情绪之中,但蒋经国在考虑大陆与台湾的问题上,似乎有了些松动。
直到年,蒋经国的密使沈诚三度北上,奉蒋经国之命,以香港商人的名义进出大陆。尤其是最后一次,蒋经国命他,务必要加速与大陆高层的沟通。
年,沈诚带来了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杨尚昆的信件,也是这封信,动摇了蒋经国的“三不政策”。
很遗憾,浑身疾病的蒋经国于年去世,那份准备与大陆沟通的大计也随他的去世无法实施。
但蒋经国的晚年,总算为台湾民众做了一件功德好事,那就是开放了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政策。
写在最后,廖公的这封公开信,撬动了海峡两岸的几十年的隔绝状态。
古人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台湾统一,就如同邓公当年讲的那句话一样,主权问题不是用来讨论的。老一辈伟大的革命家用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完整,用智慧促进了外交关系、两岸关系的融合。
未来,携手台湾同胞,共同谱写伟大中国梦。中国的领土,一寸都不能少。
参考文献:
1、党史博采官方号:《中美建交一波三折的历程,关键时刻邓小平快刀斩乱麻》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拉不开的距离:年代中国对美政策的战略基础》
3、国家档案局:《狱中纪,囚徒“肥仔”》
4、华夏经纬网:《推动海峡两岸交往之手--廖承志致信蒋经国公开信的历史一幕》
5、历史回眸:《廖承志致蒋经国公开信的幕后故事》
6、党史博采第一期:《邓小平的语言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