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沱江滚滚不止,我的故事从忠山开始……”西南医科大学(以下简称西南医大),起源于忠山之上,绽放于两江之畔,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她独特的文化。
西南医大以“自强不息”的姿态和“守正出新”的奋斗精神,秉承“求真、求善、求美”的理念,充分挖掘和完善精神文化,努力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积极打造文化品牌,营造文化校园,一直在文化强国的建设中辛勤耕耘。
山雄有脊
筑牢西南医大精神家园
忠山北坡,桃子沟上,西南医大第一幢教学楼跃进楼依旧巍巍矗立,它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由全校师生历时55天自行设计建造,是西南医大自力更生、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的办学精神和优良作风的有力见证。随着时代变迁与学校发展,年,学校在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精神文化,确立了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及大学精神的最新系统表述。
年,西南医大新校歌《忠山红日》发布。“每每看到忠山校区的樟树,我都会想到校歌里那句‘学樟树挺拔撑天的气质’,觉得内心充满了力量。”级麻醉学专业学生刘佳玲说。歌词中,“三风一训一精神”与忠山、长沱两江、樟树、红日等地理环境元素实现完美交融,以具象事物、浅白用语表达出学校办学理念和医大精神文化。此后,同唱校歌成为典礼及各活动的重要一环,很好地起到了明责、励志、抒情、奋进的教育鼓舞作用。
此外,西南医大精心打造以《芳华》《七秩之约》等为代表的校史主题文艺作品,精编《西南医科大学校史》《校史图鉴》《忠山口述史》等校史类文化丛书,向所有师生校友传递医大精神的深刻内涵。
风起樟翠
沁润西南医大独特文化品格
忠山校区的樟树磅礴如盖,最老的樟树已有上百年历史。“年春,当时驻军泸州的杨森率军民在忠山大量种植樟树等植物,恽代英也带领学生参加了植树活动,这段难忘的历史在年时镌刻于忠山植树碑上。”西南医大人文与管理学院人文教研部主任姚洪伟介绍道。忠山作为历史文化名山,不仅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还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为西南医大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品格。
年建校以来,西南医大一直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人民守护生命健康”的初心使命。现在,作为四川省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首批四川省文明校园、泸州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单位,西南医大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延续了学校文脉。
杨慎、张骏、王士祯等文人贤达曾在忠山之巅留下许多不朽名篇。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西南医科大学校园落地生根,学校制定“六大行动”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等30余门传统文化类课程,市校联合举办非遗工坊、传统书画和诗词培训班,成立传统文化修习社等近20个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学生社团,打造高端文化讲座“忠山大讲堂”,为传统文化构建研习阵地、传播平台和展示窗口。
同时,西南医大加强对忠山牌坊、奎星阁、武侯琴亭的修缮保护,重修江山平远堂并将其打造成为文化展馆,通过《忠山文化》《忠山历史文化探微》等文化丛书和校园历史建筑手册等载体,用校园历史文化浸润涵养师生。
恽代英在忠山凉亭宣布四川省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卫生部直属一分院干部战士医院(医院前身),朱德重访忠山来校视察题词……西南医大进一步挖掘学校红色基因,革命文化与校史文化的艺术结晶《忠山初心》在西南医大建校70周年文艺晚会舞台上演,恽代英的革命事迹也被学校翻拍成微电影《他从江上来》,师生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此外,西南医大将党史学习教育和入党入团、入学入职第一课搬进文化展馆,在忠山亭、江山平远堂等思政教育基地、团史教育基地开展实景教学,增强革命文化感染力,推动党史、团史、校史走心入脑。
潮涌两江
赋能西南医大文化品牌
聚焦“专业知识技能提升”和“思想文化熏陶”,西南医大培育打造了临床技能大赛、中医药文化节、巧手灵心手工技能大赛等特色品牌活动,提升校园文化的层次和格调,多次受到多家主流媒体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