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黄埔军校开学季左权转校,胡宗南哭闹,胡琏
TUhjnbcbe - 2025/6/22 9:06:00
雷安萍治疗皮肤病怎么样 https://m.39.net/pf/a_h8vcz56.html

导入语:一年两度的开学季,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时间。然而不管谁欢乐和谁发愁,我们该上学还是得上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仍然是我们的唯一出路。

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每一个人都能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不必担心会成为文盲。然而,我们想着进入理想的更高的学府深造,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很多人可能望穿秋水,仍然名落孙山。不过,这些困难对于那些想进入黄埔军校的学生来说,可能都不是事。因为,黄埔军校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入的,其选拔条件之严格,就学路途之艰难,使其堪称近代最难入的学校。因此,黄埔的开学季,也成了众多将帅一生难忘的时刻。

黄埔军校

军校成立

黄埔军校全名是黄埔陆军军官学校。这广东的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陆军学校。在这之前,洋务运动之后,广州就陆陆续续建立了一些陆军学校,比如市区的广东武备学堂(后改为广东陆军速成学堂,后又改成广东陆军讲武堂),在黄埔就成立了广东水陆师学堂、广东陆军小学等等,这些学堂为黄埔军校的成立奠定一定的基础。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其后,他多次参与国内的革命斗争,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殚精竭虑。但是孙中山先生领导革命时,多是借助他人的军队打击反动势力。比如辛亥革命借助的是新军,而护国运动用的是滇军,护法运动借用的是粤军和桂军和滇军。但是这些军阀各有打算,根本不会为革命尽心尽力。特别是年陈炯明的叛变,使得孙中山终于认识到建立一支能够掌控的革命军队的重要性。于是,建立一个新式的陆军军官学校提上了议程。为此,孙中山接受苏俄、中共的帮助,并派遣蒋介石为首的代表团访问了苏联,参观了工农红军军事学院(苏联解体后称为伏龙芝军事学院)。

中国革命所以迟迟不能成功的原因,就是没有真正的革命武装队伍,没有广大人民的基础;为完成我们的革命使命,所以我才下决心改组国民党,建立党军,实行工农政策。第一步使革命的武力与民众相结合,第二步使革命的武力成为人民的武力。这就是创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的主旨,也就是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的使命。——孙中山

到了年,陆军军官学校的创办终于确定了下来。

黄埔军校

军校招生(要求、考试、考场)

军官学校的选址是在广州黄埔长洲岛。为什么呢?因为这里远离广州市区,易守难攻,且岛上有原来的陆军小学和水陆师学堂,稍微修整一下就可以用。从这也可以说明当时办学经费不是那么充裕。而且国民党对广州也还没有全面的掌控。

不过这并不影响军校的创办者的热情。招生办公室里面在日以继夜地讨论招生的要求。经过讨论,确定如下要求:

一、本校为养成革命军干部军官,完成国民革命起见,特续招入伍生,施以军事预备教育。二、入伍生期限六个月,期满后甄别及格者,升入本校为学生,修习军事学术,一年毕业。三、投考者须于八月二十五日以前,持二寸半身相片三张,中学或与中学相当之学校毕业文凭,及党证或各地区党部之介绍书,分赴广州“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本校驻省办事处”,上海“中国国民党上海执行部”报名(党证报名时验发还,文凭试毕发还)。四、投考者之资格如下:A。年龄:十八岁以上,二十五岁以内。B。学历:旧制中学毕业及与中学相当程度之学校毕业。C。身体:营养状态良好,强健耐劳,无眼疾、痔疾、肺病、花柳病等疾害。D。思想:中国国民党党员,能了解国民革命速须完成之必要者,或具有接受本党主义之可能性,无抵触本党主义之思想,有本党党员之介绍者。五、试验之种类:A。学历试验:按旧制中学修了之程度出题,求笔记之答案。B。身体试验:准陆军体格检查之规定,分身长、肺量、体重、目力、听力等项。C。性格试验:用口试法,观察对于三民主义了解之程度和性质,志趣、品格、常识、能力等项之推断,及将来有无发展之希望。——选自百度百科

从这条件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报考黄埔军校的困难程度,不亚于现在的清华北大。

条件确定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招生了。鉴于国民党组织在全国尚不健全,因此当时的廖仲恺请求陈独秀帮忙。陈独秀则委托中共中央和共青团在全国物色各类进步人士,张贴招生简章。当然,一些地区处在军阀的控制之下,不宜直接张贴简章,就偷偷地发行。

黄埔军校任命状

有些考生路途遥远,比如马励武是陕西华县的,王治歧是甘肃天水的,白海风是内蒙古赤峰的。因此招生办规定,可以在广州和上海报名。在上海报名的,军校发给川资。在广州报名的,不发给川资。

军校的招生考试,则分为初试和复试和总复试和面试。初试在报考所在地参加,复试在重庆、上海和广州三地进行。总复试和面试则在广州进行。通过总复试和面试,才能真正进入黄埔军校学习。

黄埔军校

初闻黄埔招生,很多青年踊跃参加,但是能够进入黄埔军校的,实在是凤毛麟角。因此,每一个能够进入黄埔的学生,都是一个传奇。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典型人物,看看当时的学员是怎么进入黄埔军校的。

徐向前、林彪、杜聿明——有人介绍

徐向前是山西五台山人。师范毕业后,在当地的小学任教。由于在学校宣传爱国主义思想,被校方开除。在《新青年》上看到黄埔军校的招生简介后,约上郭树勋、赵荣忠等人一起,准备赶赴上海,参加黄埔军校的招生考试。但是报名需要有人引荐,刚好徐向前哥哥工作的晋军中有一位愿意保举,于是徐向前等人兴致冲冲地持着郭长官的介绍信,赶赴上海,参加初试。

徐向前

林彪的情况则简单一些,他的兄长林育英和林育南都是共产党员。并且林育南早在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革命运动。在他的带动之下,年,林育英也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积极展开工人运动。在他们的影响下和自身努力下,林彪在中学成绩优秀,并且早在年就加入共青团。有这两位优秀的兄长的引荐和自身的努力,林彪进入黄埔军校倒是顺风顺水。

而杜聿明是陕西米脂县人。曾在榆林中学读书。年看到《新青年》上的招生简章后,和同学风尘仆仆地赶到广州。但是令他们比较郁闷的是,那时候招生考试已经结束。无奈的杜聿明,找到同乡于右任,在这位国民党元老的举荐下,蒋介石答应给杜聿明等人一次补考的机会。杜聿明才得以如愿以偿地进入黄埔军校。

蒋介石与杜聿明

林彪、杜聿明、徐向前等进入黄埔军校的方式是最为普通的,通过看到招生广告,然后在介绍人的保举下,通过考试,进入黄埔军校。黄埔军校的大部分学员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考进军校的。

左权、陈赓、宋希濂——中途转校

与林彪等人不同的是,左权、陈赓等人是中途转校的。

这三位都是湖南人。陈赓和宋希濂是同乡,并且和陈赓关系不错。陈、宋两人的家境也相当不错。左权的家境差了些。年,这三个身怀救国理想的青年人,同时从湖南出发,经过上海,奔赴当时的革命圣地广州,因为当时长沙没有道路直通广州,所以从上海坐船前往广州是唯一的办法。到了广州,他们得知考入了程潜等人主办的建国湘军讲武堂。当时,虽然同属国民革命军,但是拥护国民革命的各省军队很多不受国民党的控制。建国湘军、攻鄂军、建国滇军、建国粤军都在广州设立自己的讲武堂。等到考入建国湘军讲武堂之后,陈赓等人才明白,黄埔军校才是真正的培养革命军队的学校。于是,陈赓和宋希濂退出建国湘军讲武堂,参加黄埔军校的考试。这样的“跳槽”行为,引得其他湘军讲武堂的人员纷纷效仿,半年后,左权等人也强烈要求转到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毕业证

年,国民政府下令,各军自办的军校统归黄埔军校。就这样,原来在建国湘军、建国粤军、攻鄂军、建国滇军讲武堂的学生,都转入黄埔军校。

胡宗南——逃婚,作假,“哭”进校

当然,也并非所有人都能顺利地通过考试或者由其他学校“跳槽”。比如胡宗南、郑洞国和胡琏。我们先来看一下胡宗南。

胡宗南的遭遇比较离奇。逃婚,作假,哭闹都干过。

胡宗南是浙江宁波人。从小天资聪明。曾经到天津、山海关等地去游玩。年成婚。原配梅秀堂。不知什么原因,胡宗南对妻子很不满意(网传是因为梅秀堂不听胡宗南劝阻,执意去看戏),刚好看到黄埔军校在上海秘密招生,于是立刻前往上海报名。

巧的是,当时在上海主持黄埔军校初试的是日后的共和国主席毛泽东。胡宗南才华洋溢,迅速通过初试。前往广州参加复试。但是遇到一件令胡宗南尴尬的事情,就是胡宗南的年龄。胡宗南是年出生的,年已经28岁了,早超过黄埔军校规定的招生年纪了。不过这也难不倒胡宗南。在报名的名册上动一下手脚就可以了。

胡宗南

但是还有一件事令胡宗南更加尴尬的,就是胡宗南的身高不足1.60米。这样的身高,使得他在广州报考点排队体检时,排在最前面,差距比较明显嘛。当然可想而知,立刻就被考官拉出来,你不用考了,直接淘汰。

这下胡宗南不干了,他千里迢迢来到广州,结果不是因为成绩的原因,而是因为身高的原因被拒之门外,想想都觉得郁闷。于是,他失声痛哭起来。并且举了拿破仑和廖仲恺作为例子这些不是很高的作为例子,声情并茂地痛斥考官以貌取人。考场的骚动引起了黄埔军校国民党党代表廖仲恺的注意。

廖仲恺并没有对胡宗南的说法大发雷霆,也没有给他小鞋穿,反而对胡宗南的才华极为赞赏。他向胡宗南保证,只要考试合格,一定录用他。胡宗南因而才被破格录取。

郑洞国——冒名顶替

郑洞国的经历也颇为传奇。他是湖南石门人。曾经报考湖南陆军讲武堂,并被录取。但是郑洞国开始前往长沙就读时,讲武堂就被迫停办了。因此郑洞国被迫回到石门。

年,郑洞国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得知黄埔军校正在招生。立刻伙同同乡的几个好友一起前往报名。但是令郑洞国郁闷的是,等到他们赶到黄埔的时候,发现报名已经结束了。不过天无绝人之路,正当郑洞国懊恼的时候,意外得知先他到达广州的同乡黄鳌竟然报了两次名。

郑洞国

这下郑洞国大喜过望,赶忙去要求黄鳌把另外一次机会让给他。并在考试的时候填上黄鳌的名字。而结果,两个“黄鳌”都考上军校并且被军校录取了。而且他们还被分配到同一个班。结果教官点名的时候就郁闷了。还好,后来郑洞国主动交代了问题,教官惜才,没有追究郑洞国,还帮他把名字改了过来。

胡琏——老婆了不起

在这里把胡琏单独列了出来,不是因为胡琏报考黄埔军校过程多么曲折,而是因为胡琏的老婆确实伟大。

胡琏是陕西米脂县人。家境相当贫寒。但是胡琏自幼却相当聪明,学习成绩不错。不过胡家却无力栽培。因此母亲想让胡琏去教书,而父亲想让胡琏去当管家。但是都被胡琏给拒绝了。为了让胡琏的心安定下来,父亲还给胡琏安排了一门亲事,妻子是邻村姑娘吴秀娃。

但是这也没能让胡琏的一颗沸腾的心安定下来。他先是投奔冯玉祥,在国民军担任文书。后来亲戚来信,劝说胡琏报考黄埔军校。

胡琏心驰神往,但是家里太穷,出不起路费。深明大义的吴秀娃,卖了嫁妆,又跑到娘家去,提前卖了娘家的青苗和土地,终于给胡琏凑足了路费。胡琏大为感动,发誓要报答他的妻子。

胡琏

后来,胡琏考进了黄埔军校。而吴秀娃则在家里照顾胡琏的父母。

但是后来胡琏并没有履行自己的诺言,他很快娶了曾伯熹的妹妹曾广瑜。石牌大战后,又迎娶了曾广瑜的堂妹曾广仙。把他的结发妻子吴秀娃一脚踢开。

但是吴秀娃一直在家等候胡琏。年,吴秀娃等来了胡琏的一封信,大意是说国民党兵败如山倒,劝说吴秀娃和胡家割断关系,重新嫁人,以免受到自己的牵连。但是吴秀娃没有听从。终其一生,都在胡家。好一位了不起的奇女子!而不得不说,作为一个将军,胡琏在这件事上,做得确实不够厚道!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报考黄埔军校并被军校录取的学员,虽然有一些因为机缘巧合,但都经过千辛万苦,都身怀一颗报国之心,都通过军校的千锤百炼,成为了栋梁之材!

军校开学典礼

年6月16日,是黄埔军校开学的日子。为什么是这个日子呢?其实也是希望黄埔军校的学生能够记住陈炯明叛乱给广东革命政府带来的危害和血的教训。

这一天,孙中山先生早早地就到了黄埔。9时30分开始,孙中山在操场上发表了激情洋溢的演讲,讲话时间超过一小时。他先从比较和中国的辛亥革命和俄国的十月革命,在说明建立军校,组建革命军队的必要性,最后号召黄埔军校的学员,要有革命的精神,组织浩荡的革命军,救民于水火。

因为此刻我们没有一万人的革命军,所以那般贪暴无道的军阀,便敢于横行全国,无恶不作,事事要害国,天天要推翻共和。我因为要维持共和,消灭这般贪暴无道的军阀,所以要诸君不怕死,步革命先烈的后尘,更要用这五百人做基础,造成我理想上的革命军。有了这种理想上的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便可以大告成功,中国便可以挽救,四万万人便不至灭亡。所以革命事业,就是救国救民。我一生革命,便是担负这种责任。诸君都到这个学校内来求学,我要求诸君,便从今天起,共同担负这种责任。——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片段

典礼上,孙中山先生当场宣布,“亲爱精诚”为黄埔军校校训。

黄埔军校校徽

11点半,全体黄埔师生集合操场,行开学礼。首先向党旗行三鞠躬礼,然后向校旗行三鞠躬礼,最后黄埔学生向孙总理行三鞠躬礼。随后,胡汉民宣读总理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并由汪精卫向大会致贺词。下午3时,军校学生在操场上举行阅兵礼。

当然,在典礼上也闹了不少笑话,特别是胡汉民的浓重的湖南腔调的讲话,李默庵竟然把“三民主义,吾党所宗”听成“三位煮鸡,萝卜大葱”,后来看了墙上的训词才知道胡汉民在说什么。

晚上,又是一个不眠之夜,黄埔岛上到处回荡着《军人争气歌》:“军人军人要争气,咱们中国被人欺,热血要洒发奋起,不能受制做奴隶……”

热血军魂

年10月4日举行的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典礼上,全体毕业生宣读的誓词又提到了“黄埔精神”。誓词全文为:“不爱钱,不偷生。统一意志,亲爱精诚,遵守遗嘱,立定脚跟。为主义而奋斗,为主义而牺牲。继续先烈生命,发扬黄埔精神。以达国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

黄埔军校的学生兵,没有辜负孙总理的期望,也没有违背自己的誓词。

他们在校则刻苦努力,在战场上则让敌人知道什么叫做黄埔精神!一战击溃军阀杨希闵、刘震寰,二战消灭陈炯明,三战攻破海南岛,统一广东,四战兵锋破北京,占领全国半壁江山。

赵一曼

纠纠黄埔生,虽然也曾同室操戈,但是在民族危难的时刻,不忘挺身而出,前赴后继,展现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正是:

朱河县前,坚贞不屈面屠刀,一代女杰英名传,

平型关上,因地制宜巧设伏,一一五师歼敌忙。

黄浦江边,八百壮士首四行,锦旗一面奇迹还,

昆仑关上,五路大军共打虎,中村正雄一命亡。

十字岭下,为护总部轻生死,一命消亡一县传,

野人山中,鱼死网破身重伤,生荣死哀名流芳。

石牌村前,修书五封以作别,殊死作战卫陪全,

倭寇宫中,投降诏书出天皇,神州大地歌舞欢。——《自赋诗一首》

根据国民政府的统计,截止到抗日战争时,黄埔军校毕业生共有二十万,而到抗日战争结束后,黄埔生仅仅剩下可怜的1万多人。十四年抗战中,黄埔生战死十九万!壮哉黄埔!

弘扬黄埔精神

结束语:

又是一个开学季,今天的我们,不用经历前辈们的浴血拼杀,没有见识过枪林弹雨,但是我们一定要珍惜前辈为我们创造的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牢记前辈们建国立业的辛苦,牢记黄埔精神,永远发扬黄埔精神!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创作不易,希望多多点赞,评论,祝各位读者新年快乐!

参考资料:《黄埔军校完全档案》

《蒋介石麾下嫡系战将》

1
查看完整版本: 黄埔军校开学季左权转校,胡宗南哭闹,胡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