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老爹死得早,老娘又是位慈母,所以他从小的家教就不甚严格,结交了一堆狐朋狗友。
后来他在日本留学期间认识了陈其美,并拜了把子,从此立志要“痛改前非”,成为大哥那样的风云人物,因此开始学习曾国藩天天写日记,而且一写就是57年。
图1
他死后,蒋家的后人把他的日记交给美国胡佛档案馆保存50年,从年开始,外人凭护照也可以查阅。
在日记中,蒋介石不但“反省”自己,例如好色,还喜欢骂人,骂胡汉民是“坏蛋里的大坏蛋”、骂孙科是“阿斗式的人物”、骂宋子文“不可重用”,连爱妻宋美龄也都委婉地骂了句“女子与小人难养”。
在他骂的人中,尤以两人为重,蒋介石对他们恨恨曰的主题就是“都怪这两人让我丢了江山”。
不过,这两人可不是我党的同志。
那到底是谁能得到蒋介石“如此高的评价”呢?
“把兄弟”李宗仁
李宗仁崛起于清末民初的乱世。他在年19岁时加入同盟,后投身行伍,先在滇军,后又跟着旧桂系军阀老大陆荣廷混,一步一个脚印地干成了广西占有7个县的小军阀。
从年开始,他联合孙中山,并与“小诸葛”白崇禧、黄绍竑联手纵横广西,最终阳谋和阴谋一块上场,驱逐了以“往日大哥”陆荣廷为首的一众大小桂系旧军阀,在年建立以他和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军阀,成为一方霸主。
图2
年,国民党“二大”召开,李宗仁的桂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7军,他任军长,并开始与蒋介石有了唯一一次“蜜月期”。
当时,“中山舰事件”刚完事,蒋介石借着这个“不是机会的机会”把跟他一直争夺“孙中山传人位置”的汪精卫挤到法国去了,一时风头无二。
但实际上,只掌握了国民革命军第1军的蒋介石翅膀还是不够硬,所以在李宗仁到广州以后,蒋介石赶快登门拜访拉拢。这次会面后,蒋介石给李宗仁的第一印象就是“不能同富贵,同患难也悬”。
但是,北伐开始后,蒋介石的表现让桂系上上小小很意外,不但给枪、给通讯设备、还给钱,另外还推荐了白崇禧担任北伐军代总参谋长。“全套服务”下来,李宗仁和白崇禧挺感动,觉得自己误会蒋介石了,大伙还是能一块“肩并肩、手挽手”地干点事的。
图3
有一回,李宗仁去拜访蒋介石,两人攀谈甚欢之时,蒋介石就问了李宗仁的年龄,发现自己要长上4岁,随后就从抽屉里拿出来一张在红纸上写的兰谱(旧时拜把子用的帖子)给李宗仁,非要二人拜为“异姓兄弟”。
李宗仁不知道蒋介石的“青帮出身”,纳闷“干革命”怎么还用这“手续”?但是也磨不开蒋介石的软磨硬泡,就姑且接了兰谱。
他以为自己不提,这事就不了了之了,结果蒋介石还真执着,没事就问他,李宗仁实在没辙,就说自己不会写兰谱。蒋介石听了后,很认真地琢磨了一下,告诉他:“照我给你的格式再写一份就行。”
无奈,李宗仁只能照办,蒋介石收到兰谱后,大喜道:“咱以后就是能同生共死的同志加兄弟啦!”
不久之后,李宗仁就会知道蒋介石为什么非要当他“异父异母的亲哥哥”。
图4
第一次北伐前期,国民革命军的战事进展很顺利,一直打到长江流域,手里有枪的蒋介石开始野心膨胀。广州国民政府当时想迁都到武汉,但是蒋介石非要迁都到他的北伐军司令部所在地南昌。结果,不出意外,蒋介石差点被国民党中央一撸到底,除了北伐军总司令这个头衔,别的职务啥都没有了。
这盆凉水让蒋介石也开始琢磨自己手里的牌,但他发现除了第一军,别的杂牌部队也没啥战斗力,自己抗衡武汉国民政府有点费劲,于是他就想到了自己刚结拜的“亲弟弟”。
李宗仁在当时属于右派,对武汉方面的“亲共”非常反对,而且手里广西“狼兵”赫赫有名,第7军的战力很是不俗。蒋介石琢磨如果能把李宗仁拉过来,那自己“咸鱼翻身”的把握就大多了。
“亲弟弟”也没让“亲哥哥”失望,面对武汉方面的拉拢,李宗仁严词拒绝,甚至把天平天国内讧的教训都搬出来了,弄得武汉一众文武大佬也是无可奈何。紧接着,他和白崇禧一道全力支持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当时所说的“白色恐怖”的“白”就指的是白崇禧。
图5
在这对“亲兄弟”的沆瀣一气之下,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李宗仁可算居功至伟,但两人“蜜月期”结束的始作俑者居然是李宗仁。
南京初定之后,蒋介石想让李宗仁出一部分兵力去防着武汉方面,可李宗仁开始装傻,问道:“北伐不是打北洋军阀吗?咱和武汉是兄弟,兄弟之间的事早晚能解决,现在对付武汉,会让天下笑话吧”。
蒋介石当时就傻眼了,这才知道人家李宗仁在关键时刻的这个忙不是给你蒋介石做嫁衣的,你蒋介石就凭手里那点兵还想让李宗仁给你当小弟?
等武汉把北伐军调回开始东征南京的时候,蒋介石只能又厚着脸皮去求李宗仁帮忙,结果,“亲弟弟”还是那句话:不管!
图6
无奈之下,蒋介石为了“镇住场子”,只能自己带兵先去徐州打孙传芳,只有赢,自己在国民党的位置才能稳。结果,他输了。
退回南京之后,还没喘口气,武汉的东征部队就到了,北边还有孙传芳虎视眈眈,快被逼死的蒋介石只能再次求李宗仁:“拉哥哥一把吧!”结果,李宗仁不但不管,还和武汉眉来眼去,顺带又批评了一下蒋介石“不识大体顾大局”。
欲哭无泪的蒋介石一气之下脑子转了筋,对李宗仁和白崇禧说了句:“要不我歇歇吧!”结果,那二位一点没有挽留的意思,直接给他一句:“您走好!”
图7
年8月15日,被李宗仁算计了一圈的蒋介石第一次通电下野,自己“辛辛苦苦”搞出来的南京政府就这么让桂系给控制了。从此,蒋介石的小心眼里再也装不下李宗仁这个“大菩萨”了。
俗话说“风水轮流转”。李宗仁掌权没几天就发现自己“很傻很天真”,国民党政府里的大小“山头”实在是不好搞定,而且蒋介石走了,江浙财阀也不给钱了,没有钱还当什么“老大”?
同时,汪精卫发现桂系对国民党的“龙兴之地”广东威胁太大,就搞了一起针对留守广西的黄绍竑的未遂暗杀事件。这下好,李宗仁发现汪精卫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干脆把刚刚“精诚合作”的汪精卫又给赶到法国去了。
年1月,在国民党一众大佬的死催活催之下,正在和宋美龄“度蜜月”的蒋介石复出,并且借机拿回了国民党大权。
图8
第二次北伐结束以后,蒋介石对李宗仁的报复开始了。
实力大涨的蒋介石开始“削藩”,不甘心“伸着脖子等死”的李宗仁随即与蒋介石爆发了“蒋桂大战”。蒋介石这次可是做了周全的准备,不但对李宗仁和白崇禧展开追杀,而且通过收买还把桂军分化瓦解,于是,群龙无首的桂军被中央军打得落花流水,广西也被蒋介石收入囊中。李宗仁甚至一度跑到越南避祸,这让有“问鼎中原”之志的李宗仁很窝火。
年2月,蒋介石软禁了胡汉民,想把党权也抓到手,于是炸了窝的粤系国民党大佬们纷纷南下广州准备倒蒋。广西这边,蒋介石的人也根本压不住场子,从法国跑回来的汪精卫则联系李宗仁出山。
图9
这么好的机会怎么能放过?李宗仁回到广西以后,在旧部的拥护下又重掌大权,和汪精卫“尽弃前嫌”,准备联合进攻蒋介石,大战一触即发。
就在此时,“九一八事变”爆发,全民要求一致对外抗日的呼声高涨,蒋介石迫于压力,只能要求和广州方面和谈。
汪精卫和李宗仁则不依不饶地宣布:只有蒋介石下台,才能避免内战。“内忧外困”的蒋介石只能在年12月再次下野。
但是,和第一次蒋介石“下野”之后的情况类似,国民政府又没钱了,而且这回南京国民政府里都是蒋介石的人,一通鼓噪之下,几个月后,蒋介石重新复出,李宗仁“染指中原”的希望再次落空。
图10
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蒋介石和李宗仁的“互掐”暂时消停了。
事实上,蒋介石担心的从来不是阎锡山那种“土皇帝”,他怕的就是李宗仁这种有“逐鹿之志”的人物。事实证明他的担心一点错都没有,而支持李宗仁的势力更加让蒋介石咬牙切齿。
“国际友人”马歇尔
二战结束前的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和斯大林很“默契”地达成了一致:不能让中国统一。一个分裂的中国更符合美、苏各自的利益。所以,他们二人都认为在中国成立一个国共合作的“联合政府”比较好,这样就能让“国共双方”一直争下去。所以,美、苏都开始分别去做“国共双方”的“工作”。
我党方面虽然已经洞悉了美、苏的图谋,但为了国家的真正和平,还是表现出了最大的诚意,并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反而是蒋介石从来都没打算过“和平”,其斑斑劣迹也不用赘述。
图11
美国方面从各项情报都分析出蒋介石单凭国民党自己是很难取胜的,所以,为了保住蒋介石的统治地位,同时也为了实现雅尔塔会议的图谋,需要派一位绝对德高望重的人到华进行“调停”才行。
而威望如日中天的五星上将马歇尔是最佳的人选。
马歇尔的威望有多高呢?从一个小插曲就可以看得出来。
在二战结束后,美国政府本来打算“加封”马歇尔元帅头衔的。但是,元帅的英语发音和马歇尔很像,如果这么授衔了,读起来就是“马歇尔马歇尔”,不太好听,于是就换成了“五星上将”的军衔。也就是说,“五星上将”是为马歇尔量身定制的。
图12
年底,马歇尔来到中国以后,其实还是“挺”了蒋介石一把,他先说服了斯大林把东北交给国民党,随后安排美军出动飞机、军舰把大批的国民党精锐部队运往了东北。可后来,这几十万“国军精锐”全让我军给消灭了。
这个事让蒋介石大为光火,他认为自己听了马歇尔的建议,结果才导致精锐尽失,南京兵力空虚,是马歇尔把他给害了。
在“调停”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事项就是“联合政府”的军队中我军所占的比例。我党表现出了极大的诚意,最后将我军的占比降到了六分之一,但蒋介石还是不满意,他的意思是我党把军队全放弃才好。所以,这个事让蒋介石认为马歇尔让我党保留军队是居心叵测。
“双十协议”签订不久之后,蒋介石干脆直接撕毁,对我党的解放区发动了进攻。这个作法非常不符合美国的利益,马歇尔就警告蒋介石要断了各项援助。独裁惯了的蒋介石对马歇尔这种“太上皇”式的威胁大为光火。
图13
年,马歇尔当了国务卿之后,启动了“马歇尔计划”。虽然美国在同时也支持蒋介石打内战,但蒋介石对马歇尔没把自己弄进“计划”里而一直耿耿于怀。
不过,这些还不是让蒋介石对马歇尔恨得牙根都痒痒的全部原因。最让蒋介石愤恨的一件事居然还和李宗仁有关系。
蒋介石的“反思”
年7月,美军在二战时期的中国战区参谋长魏德曼到中国访问,蒋介石很高兴,觉得救星来了,自己有希望进“马歇尔计划”了。结果,魏德曼就没提这事,反而骂了一通国民政府的“腐败”,并提到了“中国需要更有号召力的领袖”。最“有趣”的是:临走前他特意跑到北京拜访了李宗仁。
不久之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向美国国务院报告:“蒋介石日渐势微,李宗仁将军威望日隆”。蒋介石得知后,联想到魏德曼的所作所为,认为这是马歇尔在使坏。
年3月,国民党在内战中的颓势已显,更让蒋介石上火的是李宗仁不顾他的反对参加了竞选,还当上了副总统。
图14
“三大战役”结束后,蒋介石手里的主力军队基本剩不下什么了,唯有桂系的主力尚存,借着这个筹码,年1月,李宗仁把蒋介石第三次给赶下台了,自己终于当上了梦寐以求的“最高领袖”,桂系“问鼎中原”的夙愿也终于实现。
不过,这个“胜利”对于李宗仁已经没什么太大的意义了,国民党败亡的大势已定,同时,蒋介石的小动作也一直不断,他这个代总统有名无实,当着也没啥意思。
蒋介石也没好到哪去,只能跑到台湾去当了伪省长,并在日记的“反思”中,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李宗仁和马歇尔。
他认定是李宗仁一直和他内斗不断,才让他不能心无旁骛地“治国”。马歇尔则是名为“调停”,实则“使坏”,让自己没打赢内战。最可恨的是这两个“坏蛋”还串通在一起,把自己给搞下来了台。
图15(马歇尔、蒋介石、李宗仁)
能做出这样的结论,蒋介石和国民党的下场真是一点都不让人觉得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