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二人面对的历史社会环境、本身所拥有的技能包都差不多,那么,这两个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人物到底谁更胜一筹呢?
隆中对时,孔明何等意气风发?“天下三分诸葛亮”,当刘备这个落魄皇叔走投无路之时,水镜先生给他推荐了南阳诸葛亮,刘备也放下了皇叔的架子,不辞辛劳的在恶劣天气下三顾茅庐,终于感动了诸葛孔明,二人对坐相看,议论天下大势。最终,年纪并不大的孔明先生拿出了自己的终极方案,是为“隆中对”,计划连吴抗曹、三分天下,然后以西川为基地,东进北伐,意图匡扶汉室天下。
然而,正如水镜先生感叹的一样,刘备是“得其人却不得其时”,他给了诸葛亮相权、军权,甚至让自己的儿子尊称诸葛亮为“尚父”,诸葛亮也尽展其才,连吴抗曹成功了,图谋西川也开花结果了,但进一步的动作却始终收效甚微,最终诸葛亮自己也不得不含恨五丈原,引得后世无数英雄为之落泪。
三分天下诸葛亮其实有点夸大作用了。“一统江山刘伯温”,刘伯温入幕朱元璋时,朱元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所以,刘伯温对于朱元璋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助力,但比之于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多少还是让人觉得稍微差那么一点。即便朱元璋自己也说过刘伯温是他的张良,但实际上,朱元璋那是个大客气话,心内其实并没有把刘伯温放在那么重要的位置。
可以这么说吧,朱元璋能一统江山,刘伯温确实是有功劳的,他为明朝开创出谋划策、提供重要参谋,但他终究只是一个幕僚和参军的角色,没有军权,当然也更加没有相权。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最终也给了他一个自认为很恰当的职位——御史中丞,这是一个提意见、搞监督的职位,实话讲,这不算是国家的中枢和大脑,由此也可见刘伯温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了。
如果没有刘伯温,明朝会不会统一?那么,诸葛亮和刘伯温到底谁更加厉害一点呢?
按文才说,不论是《前出师表》还是《后出师表》,诸葛亮的千古文才都值得大书特书,而刘伯温稍微还是要差点,虽说也有《诚意伯文集》,但能让大众印象深刻的东西还是太少。他的《烧饼歌》倒是流传甚广,但《烧饼歌》正史中没有记载,全篇也有文字拼凑之感,连押韵都没搞好。当然,本人还是觉得类似《烧饼歌》这种东西,极大概率是后人附会所写,并非真的是刘伯温的作品。
按才能说,诸葛亮既能搞生产,也能搞基建,还善于发展经济,你像蜀锦、都江堰什么的,都是诸葛亮大力推动的,蜀国能以西川贫弱之地抗衡吴魏,与诸葛亮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军事上诸葛亮也留下了千秋英名,亲自领兵、亲自指挥、甚至还亲自安排制作军用器械(木牛流马),可以说,除了不亲自上阵杀敌,该干的他都干了。
你说说,他们俩谁厉害一些?而刘伯温在明朝初年并没有展现出过人的治理才能,他只是一个极其出色的谋略家和策划者,所有的东西都停留在口头上,他自己没有去实践过。他当御史中丞也还称职,但对于明朝初年的吏治和人员的任用并没有多大助益,朱元璋还是按照他自己的手段在搞,该杀的杀,该灭门的灭门,刘伯温甚至一句多余的话都不敢说,最终他自己还落了个死因不明的结果。
按历史名气来说,诸葛亮先刘伯温一千大几百年,但人们还是感觉他离我们更近一点,而刘伯温虽然离我们近点,但传颂程度说实话还是没有诸葛亮深、广。当然,诸葛亮的名气要得益于《三国演义》的宣传,而刘伯温明显还没有过这样持续而巨大的流量,你还别不信,有时候,流量真的就是王,哪怕是著名历史人物。
流量为王,有时候历史人物也一样。怎么说呢?
按照个人实际表现出来的能力来评比,诸葛亮是要比刘伯温厉害的。但这里还有一个不那么好比较的问题,诸葛亮有刘备给予他足够的信任和权力,刘备只拥有贫瘠的西川之地,手下也是缺少智囊,不用诸葛也无人可用;而刘伯温面对的朱元璋是一个刘备拍马都比不上明朝开国大帝,手下良将谋臣如云,可用的人才实在是太多了,刘伯温不过就是其中一个而已,所以也就不太能显出好来。
那么,各位看官,你们觉得呢?
就我个人来说,我还是喜欢诸葛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