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为什么不
TUhjnbcbe - 2025/7/18 9:34:00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这句话来自民间的传说,原始出处奕天没有查到,猜测至少应该是在清朝或者更晚时才出现的。如果这句话在明朝就已经开始在坊间流传,估计刘基的后人早被满门抄斩了。这句话主要是说诸葛亮和刘基的军事才能,这点上就跟李善长没什么太大关系了,自然也就不会有人类比着说“一统江山李善长”了。

为什么说“军事”跟李善长无关,我们来看看李善长和诸葛亮、刘伯温功绩的差别就理解了。

李善长比之萧何

李善长和朱元璋两个人是濠州(安徽)老乡,李善长很早就投奔了朱元璋,并且深得朱元璋信任。

《明史·李善长传》的记载,“太祖有所招纳,辄令为书。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既复制钱法,开铁冶,定鱼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

李善长最主要的功劳就是解决了朱元璋的后顾之忧,不仅让朱元璋兵饷无忧,还帮助朱元璋严明军纪、完善律法,向朱元璋举荐并管理官员,进行经济改革,发展生产,让百姓安居乐业。

因此,李善长被朱元璋比作刘邦的萧何,“时封公者,徐达、常遇春子茂、李文忠、冯胜、邓愈及善长六人。而善长位第一,制词比之萧何,褒称甚至。”明朝的开国六公爵,也被称为“开国六元勋”,而李善长居首,褒奖之词比萧何还高,可见李善长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

从李善长的功绩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李善长跟张良、诸葛亮、刘基等人明显不是一个类型的人才。

关于“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中的“三分天下”和“一统江山”,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小说、评书之外,我们还是可以从史料中找到端倪的。

三分天下诸葛亮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诸葛亮的《隆中对》,“……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的策略非常完美呀,而且也是让刘备成就霸业的策略。刘备只需占据荆州、益州(蜀川),联合西戎、南越,结交孙权,万一天下有变,就可以一路兵出荆州,杀向宛城(河南南阳)和河南洛阳,另外一路从益州兵出秦川(陕西),则“霸业可成”。结果关羽却丢了荆州,诸葛亮的策略就只能变为不断的兵出秦川,勉强维持“三分天下”的残局。

一统江山刘伯温

《明史·刘基传》除记载了刘伯温给朱元璋陈“时务十八策”(朱元璋留中不发,已经失传)之外,还记录了刘伯温对朱元璋说的一段话,“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

刘基的论述同诸葛亮一样,也是陈述了当前诸侯的形势,让朱元璋先克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则“王业可成”。

只能说朱元璋运气比刘备好呀,没有关羽这个倒霉孩子,结果在刘基的辅佐下,还真就完成了“一统江山”的伟业。

法其所为李善长

这是奕天自己根据《明史》总结的,“其”是指刘邦等出身布衣的开国君主。朱元璋也出身布衣,李善长以此来劝导和鼓励朱元璋实现统一大业。

《明史·李善长传》中记载了朱元璋曾问李善长,何时能够平定天下。李善长的回答是“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

可以看出,李善长更多的是从君主自身的修为出发,让朱元璋学习刘邦之法,“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通过自己的德行能力来统一天下,而非具体的军事战略。

从李善长、刘基和诸葛亮三人的观点来看,李善长是要高明于诸葛亮和刘基的,其中的“知人善用”,已经包括了刘基,聚集起更多有能量的人,要比刘基的一统天下战略更重要。因此,李善长最开始被朱元璋定为大明的首席功臣,也是当之无愧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为什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