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国影像方志梁河西南边陲歌舞之乡民
TUhjnbcbe - 2021/3/11 3:54:00

CCTV-10

12月23日晚间22:19

《中国影像方志·梁河》

“滇之土官,肇于元而盛于明……”

——《云南通志·土司考》

坐落于梁河县遮岛镇的南甸宣抚司署是全国规模最大、文物保护最完整的土司建筑之一。

这处沿承了汉式衙署规制的古建筑群,规划整齐、主次分明,正是南甸末代土司曾经办公、生活的地方。

中国的土司制度,是我国古代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地方自治的民族*策,兴于元、盛于明,衰于清。

明朝时期,西南地区设置的土司以云南最多,而云南则以“三宣六慰”最为著名,这其中的“三宣”之冠便在今天的梁河县城。

梁河地处祖国西南地区,山间的坝地与温柔的江水,让这里成为许多少数民族的世居之地;而地域的优势和包容的统治,又让土司文化与阿昌文化在这里交融汇聚。

葫芦丝:天籁之音可传情

葫芦丝是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之一,而梁河县作为云南省的“葫芦丝之乡”,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丝制作与吹奏技巧,更是有着极为悠久的传承历史。

在过去,葫芦丝是当地傣、德昂、阿昌人民传情达意的工具,几乎人人都会吹奏。

之后,随着民间风俗的改变,以及乐器本身存在的弊端,葫芦丝的制作与吹奏技艺逐渐在民间没落。

如今在梁河能够拥有这样的葫芦丝学习氛围,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功于这里走出过一位“葫芦丝王子”——哏德全。

作为国内顶级的葫芦丝制作与演奏大师,哏德全生前曾多次受文化部邀请,去往国外进行演出、教学,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阿昌族创世史诗——《遮帕麻与遮米麻》

《遮帕麻与遮米麻》是在神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长篇史诗,讲述了天公遮帕麻与地母遮米麻开天织地、伏魔救世的英雄故事。

作为阿昌族口述文学的代表作,《遮帕麻与遮米麻》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阿昌人对自然的综合认知,以及宗教、哲学、道德等,是阿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对于阿昌人民而言,它的地位犹如道教的《老子》和儒家的《论语》,被称为“我们历史的歌”。

如今,《遮帕麻与遮米麻》已在年正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关的书籍也正式出版,阿昌史诗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承与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影像方志梁河西南边陲歌舞之乡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