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艾景奖()成都学术分享会暨第六届艾景奖获奖作品全国巡展(成都站)7月15日-16日在成都安泰安蓉大酒店举行,来自全国各地余名设计师参加了本次活动。此次活动邀请了四川音乐学院城市与环境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田勇教授到会参加了艾景奖学术论坛分享会。本次讲演题目——从乡村行到可识别性--论乡镇形象建设。如想更多察看资讯请加入艾景奖景观设计交流群下载。群号:(入群请注明“单位简称+姓名”)
田勇教授首先给大家讲述了从中国的乡村建设在历史上经历三个重大阶段:第一次;20世纪20年代以晏阳初,梁濑溟等发起的“教育民众、复兴经济”为主题的乡村建设运动。第二次;80年代,已发展农村经济为核心,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乡村建设热潮。第三次,是当前以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的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一、中国的乡村建设
其次,讲到幸福美丽新村的建设是一把双刃剑,当前,我国的绝大部分乡村已基本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到乡村建设的内涵提升阶段。在我国幅员辽阔,数量众多的乡村社会,在乡村的精品化发展道路上,要赢得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一村一品牌”的方针与思路,将乡村视为一个产品去打造,规划设计进行乡村品牌形象建设与推广是必要且必然的趋势。
二、乡村城市建设
乡村的形象是乡村形态的升级是外显的有形与无形的形象结合,是一个村庄区域对外展示的整体形象,既要求有实实在在的内核,又需要进行包装与设计。下面以龙泉驿区山泉镇美满村辛福美丽新村为例,以塑造村落可识别形象为宗旨,进行乡村形象建设探索。
三、乡村品牌形象的实践建设
最后,田勇教授总结了当前在乡村大发展的时代,长久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扩张农村逐渐凋敝,青壮劳力的大量流失,使空房,危房成为乡村的常见情景。这些错落在田野中,山村村的旧屋老宅,却正是中国上千年农耕文化造就的景象,它们在呼唤与之相匹配的生产关系急需保护和传承。现在,应该是“城市反哺农村”的时候了,能否尝试调整*策,通过土地流转,确权,买卖,融资等形式,让城市的人口回流农村继承中国传统的乡资文化。让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还乡”为乡村带来文化,带来艺术,带来设计,带来经验,借用城市文化生产力让这些老宅和农耕文化得以保存的同时,发挥其价值。变为客栈,变为民宿,带来经济效益,用乡村旅游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消费,实现城市财富的隐形转移。现在,这些问题为决策者必须去做的事。
推荐阅读第七届艾景奖奖金分配方案确定,爱淘苗助力行业人才培养
第七届艾景奖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会邀请函
最新艾景作品集低至99元
全网最实惠
艾景奖组委会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