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门头沟先后被中国诗歌学会、北京市作家协会评为“中国诗歌之乡”和“北京诗歌之乡”,成为了全国唯一享有“双诗歌之乡”的地区。
门头沟各个历史时期均有诗词歌赋流传的记载。
元曲大家马致远的故居就位于王平镇的"王平古道"的韭园村,马致远故居是一座四合院,门前有小桥流水,景致幽静、秀美。
传世名作《天净沙·秋思》中马致远曾写道: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辞官之后隐居山林,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曲中游"的生活。
细细观察,故居门前的景物和《天净沙·秋思》的意境很相似,如出一辙。
修缮前的马致远故居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大戏剧家,有着"姓名香贯满梨园"之称,被尊为"曲状元",是当时文学组织"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郑光祖、关汉卿、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另外,马致远《清江引·野兴》有:"西村日长人事少,一个新蝉噪。恰待葵花开,又早蜂儿闹,高枕上梦随蝶去了"。这西村应该就是西落坡村,是对东落坡村而言,东落坡为东村,东西两村相连。
除了元代大家马致远,门头沟当代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张志民、马淑琴都是门头沟籍诗人的代表。
“家住京西山沟窄,背包一打上五台”,这是当代著名诗人张志民一首自题诗打头两句。
张志民出生在门头沟斋堂镇,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用子弹壳做的笔学写诗,曾任《诗刊》主编,年9月获“中国新诗百年”全球华语诗人诗作评选活动终身成就奖。
著名*旅诗人胡世宗与张志明合影
张志明的抗战诗歌涉及抗战的方方面面。从讨伐处决汉奸特务的《惩罚》,到《夜过封锁线》;从反映*民鱼水情的《老奶奶和小哨兵》,到描摹平西地区人民子弟兵风情的《人民子弟兵》;从讲述为保护游击队机密英勇牺牲的《三个游击队员》,到反映八路*战士战斗与生活的《他们相爱了》《吵》。
“只有那些把自己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诗人,才无愧于诗人的桂冠。”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高洪波认为,张志民做到了这一点。
诗人马淑琴是门头沟区作协主席,年同在“中国新诗百年”全球华语诗人诗作评选活动中荣获最具活力诗人奖。
京郊日报年5月刊:
诗人马淑琴是门头沟龙泉镇大峪村的农家女儿,她从小喜爱文学。在大峪中学上初中时完成了她的第一首诗,写出了门头沟的九龙山、永定河、煤矿,还有当时门头沟唯一的矿务局的红楼,更重要的是写了家乡的变化。
年,诗人马淑琴调入门头沟区文联,之后陆续创作发表诗歌余首,散文、报告文学数十万字,先后出版了诗歌集《放歌京西》《山月》等作品。
“非典”期间,马淑琴医院、医院、疾控中心和焚烧“非典”垃圾的殡仪馆采访,创作了诗歌《同仁赞歌》,还创作了报告文学《京西SARS》,在《劳动午报》连载了12天。
马淑琴组织打造“诗意门头沟”活动,邀请20多位著名诗人采风,创作反映门头沟区的诗歌百余首,结集《诗意门头沟》出版。
同时,作为地区刊物《百花山》的执行主编,马淑琴积极为地区文学爱好者搭建平台,培养文学新人,每年审阅编辑稿件近百万字,也为此次门头沟成为“中国诗歌之乡”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除了不断涌现的诗人,门头沟的山水文化也激发了许多诗人、名人的创作灵感,清代乾隆皇帝曾诗咏该区戒台寺名松,妙峰山香会更是古今文人重要创作源泉。
戒台寺诗刻
这次门头沟荣膺全国唯一“双诗歌之乡”只是一个开始,咱门头沟不会停止诗歌文化的建设,未来的门头沟将会涌现出更多的诗人,创作出更多优美的诗作。
门头沟区委宣传部部长张金玲:
“此次,成功获得‘中国诗歌之乡’、‘北京诗歌之乡’这两个荣誉称号给门头沟区今后的文化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鼓励和支持。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地处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强对门头沟区诗词文化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努力使国家级诗歌文化盛会能够落户我区,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区诗歌文化品牌,在推动地区文化建设发展的同时,也助力地区经济转型发展。”
门头沟自古以来就是边关重镇,也是抗战老区,无数的英雄、烈士曾在这篇土地上涌现;门头沟也是文化之乡,传承千百年的璀璨文化和许许多多的作家、作品流传千古。相信这次“诗歌之乡”只是门头沟深厚底蕴的厚积薄发,未来的门头沟必然会有更多的成就不断展现。
信息来源:网络综合整理
广告更精彩
(门头沟地道成都串串,点击下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