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国乡村里的闲鱼人生
TUhjnbcbe - 2021/4/30 0:08:00

如今的乡村不再是过去的模样,互联网深刻改变着很多人的思维、行为和人生。“用互联网思维卖水果”看似简单,门道却非常多。即便如此,新农人们可以在闲鱼的帮助下,用尽量简洁的方式达成质朴的初心——接触世界,分享好物,实现人与物的价值。

中国农业社会之优长在于强调人与自然的顺应关系,倡导积极的日常交际和情感来往,崇尚在小空间内的“浓厚的人情味”,这也是中国农人的优长。

高速发展的当代技术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让不同地区的人、物资和思想有了沟通连结的可能。

技术的发展正在打破农人的困境。图/unsplash

闲鱼是这波技术浪潮中的一员,它打通了农人看世界及外销产品的需求和城里人需要优质无污的农产品的需求,让这些交易变成邻里乡间平常不过的走动与馈赠。

中国农民数量达5.6亿,而农民工数量为2.88亿(国家统计局数据),仍有近2.8亿以传统农业为生的农民每日面朝*土地奔忙在广袤大地之上——当然,也有人积极寻求改变,比如超过40万正为农产品找新出路的农人。

连结他们与世界的途径,是闲鱼。

“我想证明,女人不是闲人”

这天,郑霞(闲鱼ID

陈宇妈妈chen.)和丈夫一起上山为自家种的果树拍视频。

“以前拍的视频都太土了,这次想拍好一点。”这位来自沂蒙山区的三个孩子的妈妈,笑得有些不好意思。

她所在的村庄,年轻人基本都已外出务工,老年人则多看守着户户都有的果园。

她有些着急:在中国农村家庭的典型生活形态之中,妇女除了带孩子,多数时候帮不上忙;收购商当面收货,难免一顿挑拣,让人不快。

郑霞家蔬菜园里自产的西红柿

传统的路径,往往意味着种种障碍和无助。闲鱼为这些在农村深陷迷茫的人找到了一条新路。

年3月,她决定和40万活跃于闲鱼之上的农村朋友一样,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自行挑拣水果,包装,发货,血橙、橘子、百香果、猕猴桃等优质水果从大山之中流转到全国各处,过程自然得如同挑起担子去集市吆喝售卖的父辈。

3个月2万余元的收入让郑霞颇觉满意,至少她确认了自己不再是家里的“闲人”,而能够借闲鱼平台实现自我价值。

“这是我回家乡最大的理由”

李*保与郑霞不同。他是男人,早早离开家乡外出务工。他在广西北流市大伦镇的家乡种有荔枝、龙眼、芒果、百香果等多种水果,过去十多年同样由老父亲看管着。

后来父亲老了,李*保不得不接下果园,在闲鱼上试了试,最多时一天能卖上千斤荔枝,比打工挣得还多——这个结果不仅激励了他,也带动了同乡许多年轻人回乡,做起了同样的活计。

李*保家果园产的百香果在闲鱼上很受欢迎,妻子成了果园代言人。

近几年,全国农村涌现数百家农村电商平台,汇集了40万利用农闲时间卖农产品的农人,有偏远山区的农民、返乡创业的青年、大学生村官等。其中超过六成是郑霞这样的女性,多数是85后甚至90后。

农村人特有的淳朴,让“卖货”这件事回归本质,也让“分享自家种的好东西”的念头得以借互联网平台之势扩大到更广泛的范围,而不是局限在小小的熟人圈子里打转,造成优质资源浪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范坤是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西关新村的扶贫带头人,而他现在扶贫的一项重要任务,便是让身边的农人接触互联网,学会电商,上网开店,做一些农活之外力所能及的事。

授人以渔的同时,范坤也在闲鱼卖起了水果,并雇佣了一名听力障碍人士做网络客服、一名脑血栓后遗症患者做打包员,并把种子、农药和化肥赠予一些贫困村民——互联网相对透明、公平、操作简便的特性,帮助许多农人在新时代找到了新位置,以及更多元有效的自力更生的方式。

范坤带领身边的人使用闲鱼接触互联网,学会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经济收入,摆脱贫困。

新农人们起初略显笨拙地接受着关于水果销售的培训,从基本知识学起,慢慢拓展自己的技能和眼界——这也是他们在闲鱼帮助下,从家乡向外看世界的第一步:如何与买家沟通、进行营销推广,与更广泛的人群打交道,是改变人生单一命运的开始。

他们尝试着在朋友圈发一些真正农户的日常——除草、施肥、摘果,又间杂着发货、抽奖、送红包和线下试吃等各种简单的方式。

即便卖了好几个月水果且收获不错,郑霞还是不时自嘲不懂营销套路。她认真地说:

“你们生活在城里,我生活在乡下。城里人见的世面多,我没见过世面,我把我认为最好的东西分享给大家——没污染、不抹药、不催熟、不打膨大剂、不打甜蜜素,就是给朋友的那种自己家的东西。”

如今,生活在乡村里的互联网新农人在闲鱼上越来越多。农人们展示的是真正的日常,而这种日常以及随之而来的质朴,才是真正打动人、让人愿意相信并尝试的原因,这也是闲鱼赋予新农人群体的意义:在平凡里找到不凡的出处,从这里出发成为更有意思的人。这些生活在中国乡村里的新农人,也为闲鱼注入了更丰富的“闲学”内涵。

“闲学”的有趣之处,便是让闲置时间和闲置物品发挥更特别的价值。

让事物回归本质,回归一种“给村里邻居送点自家好东西”的诉求,让那些自己看着长大的瓜果通过流转去到更多人手中——这些朴素的逻辑,可能比一切营销套路都更为真切有效。

本文首发于《新周刊》第期

?作者

郑依妮

欢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新周刊原创出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本期现已上市,

点击下图,成为“闲学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乡村里的闲鱼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