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我和我的家乡第五届读书节之家乡文化调查
TUhjnbcbe - 2021/6/5 5:03:00
哪里医院看白癜风好 http://pf.39.net/bdfyy/

家乡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它并不是抽象的存在,家乡的各色人物、饮食文化、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独特的风俗习惯,都承载着丰富的记忆与情感。

读书节期间,金汇高中高一学子利用假期时间,面向日常生活,梳理值得记录的“人和物”素材,从不同的主题展开调查研究,感受家乡丰富的文化生活,思考家乡文化生活与自我成长之间的关系,并且从现象中提炼出有价值的典型问题,形成了专题报告。

以下是获选的优秀调查报告名单:

高一(1)班:林卡泺、鲁晶晶、符榕儿、茅湉湉、孙逸非、顾语萱、沈伊琳

高一(2)班:杨欣怡孙磊郑叶莹程佳莉王诗琪*竞轩蒋耀辉

高一(3)班:吉莉张静雯蒋懿王佳轩张懿宸赖昱乔

高一(4)班:张人凤吴诗雨魏炜轶伦林沛珺李翰文柯婧文

高一(5)班:薛轲阳、易慧、夏儒瀚、李晔芸、赵思涵、曹恺中

高一(6)班:杨艳何健王佳家顾一静顾喆珺朱敏敏

部分优秀报告展示

家乡文化生活

高一(1)班鲁晶晶

家乡总在牵动着我们的情思:名山大川、寻常巷陌、小桥人家……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在这里经历鲜活的体验,留下生命的印痕,有许多难以割舍的记忆。

我的家乡在龙泉,位于浙江西南部。这里林木茂密,森林覆盖率百分之八十以上,是我们省内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区之一。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空气清新,被被誉为“天然的氧吧”,如果你深吸一口,就会感觉这里的空气是甜甜的。这里有连绵起伏的群山,一山更比一山高,江浙第一高峰——*茅尖就在我家乡境内。

好多人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但我觉得龙泉的美赛过了杭州的西湖。象山脚下有四道清泉汨汨奔涌,泉水汇入文明湖,再流入竹皮河,穿越荆门城区,东入汉江,这就是闻名江汉的象山四大名泉:龙、蒙、惠、顺。其中尤以龙泉令人叹为观止。龙泉的美并不仅在于水,更主要的是融山景、水景、林景于一体,亭台楼阁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龙泉的西侧是高大的象山,峰峦雄伟,悬崖峭壁,树木茂盛,芳草挂坡。泉边有一根百年古藤顺峭壁直攀山顶,甚为壮观,堪称一绝。东侧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伙伴们在树下追逐、嬉戏,龙泉更显得热闹非凡。

龙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青瓷和宝剑就是其中之一。龙泉青瓷已有一千多年的生产历史,它外形清丽,造型优美,釉色如碧玉,青瓷分为“哥窑和“弟窑”,“哥窑"有自然开裂的纹理,古朴自然,而“弟窑”青如玉般,“哥窑”又被誉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龙泉宝剑又称“七星剑”相传欧冶子在秦溪山下铸造,它锋利无比,寒光逼人,柔韧如弓,以独特的传统工艺而名扬天下。

家乡出产最多就是大家熟悉的水果——橘子。房前屋后,漫山遍野都是粗壮结实的柑橘树。春天,外公外婆每天轮流照料它,然后看看柑橘树开花结果。夏天,柑桔树就慢慢地开出一朵朵雪白的小花,那小花总是发出一股令人陶醉的芳香,每当路人经过这里时,偶尔会停下来,闻一闻那浓浓的香味。而那些可爱机灵的蜜蜂们,也经常飞到这里来采蜜,采出来的蜂

家乡不愧为“青瓷之都”“宝剑之邦”另外特产丰富,盛产香菇、木耳还有灵芝。我爱我的家乡,爱这山山水水,一草一木。

“家乡文化生活”报告

高一(2)班杨欣怡等

调查时间:2月8日—2月14日调查方式:查资料,访谈,走访观察调查目的:了解崇明区的过年文化调查背景:辛丑牛年春节,崇明地区人民历年流传下来的过年习俗调查内容:1.崇明的介绍(来源:百度)崇明区,隶属上海市,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中国仅次于台湾岛、海南岛的第三大岛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国长寿之乡,素有“长江门户,东海瀛洲”之称。

西接长江,东濒浩瀚东海,南与浦东新区、宝山区及江苏省太仓市隔水相望,北与江苏省海门市、启东市一衣带水;景点有东滩、西沙湿地等。公元年,正式建州;民国时期,先后隶属江苏南通、松江;年12月1日,隶上海市;年7月,崇明撤县设区。

2.崇明春节习俗与美食

前一个礼拜开始的忙忙碌碌就是为了除夕这一天。这天,要把过年的一切陈设都布置定当,如写春联、贴门神等,到了晚上全家老少就围在一起吃一顿象征团团圆圆的年夜饭,其中主要的一道菜用菜心、豆腐等烧成后用百叶卷裹,被称之为卷钱捆,以示来年财源滚滚而来。大多数人家在除夕一早会将准备好的年夜饭吃食拜祖宗,以示对老祖宗的敬重。在春节前大扫除是中国人素有的传统习惯,崇明叫“掸灰尘”,是除夕习俗之一。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尘除旧的意思,寓意把旧的一年晦气和污秽清除干净,去迎接焕然一新的好光景。然后守岁直到新一年的钟声响起,鞭炮齐鸣。

年初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称“开门炮”,其原意是驱邪,后来就含有开门大吉、高升发财的意思。年初二清晨,各商店及手艺人都焚香敬神,称"烧利节",中午十分,店主还设酒款待店员,一起祈求新年生意兴隆。财神生日,年初五零时零分,各家各户打开大门,燃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阵势丝毫不逊色于除夕。这一天大街小巷的商店要开门营业,中午每家都吃馄饨,以示兜财。吃完“撑腰糕”,崇明人家的春节才算过完。二月初二,崇明人家通常将春节期间剩余的年糕,洒上盐,加入少许葱花,油煎食之,以求腰板硬朗,耐得劳作。

农活渐闲,腊八后的日子,崇明人用“晒”开始年尾生活最后的忙碌。晒腊货,晒家物,晒幸福,这些“晒”出了崇明人生活的美好团圆。而每年立冬一过,当屋里的香肠和腌鱼腊肉挂起来的时候,你就知道又快过年了。年后顾盼,拧一拧浸在时光里的记忆,晾一晾,还能依稀闻到年的滋味,幸福的味道。

提起崇明的年,幼时的孩子早在年前便伸长着脖子,只盼望哪天风和日丽,家中好开炒过年时吃的炒货。而如今虽少了自家炒货,但花生瓜子、各式炒货吸引了不少的吃货,挑啊,拣啊,抓一把在手心,围坐一起拉家常。有时回想起这样的画面,依旧内心暖暖。

崇明人的春节,“走亲戚”是必不可少的规定动作,也必然都要穿上最为亮丽的衣服。新年里的跑亲眷,一般都要等到九、十点,巧妙安排好相互探望的日子,你来我往,热闹非凡,那种欢喜团聚的气氛,年味十足。

3.小结

经过访谈村里的居民以及年轻人,我们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崇明春节活动丰富,围绕传统,品味美食,假期充足有趣且深含意义。所谓梅香凝雪,美酒千杯辞旧岁;柳绿含烟,银花万朵迎新春!崇明的春节习俗独具风采与年味,希望更多人能去感受到不一样的崇明春节。

我的家乡“七宝”

高一(3)班吉莉

李白的对月思乡,王维的异乡思亲,苏轼的千里共婵娟,老舍笔下的北京,张爱玲的上海,陈忠实的陕西……有多少思乡情最后成了千古名作。树高千尺,落叶归根,思乡情是游子们内心最深的柔软。几多回忆几多念,所幸,当爆竹声再一次响起,在一片热闹中,家乡就在这儿,于是突然有感,念起家乡情,记下这属于家乡的文化,独一份的记忆。

我的家乡,在七宝。这片土地,承载着我许多对家乡的美好回忆。谈起七宝建筑,除了满目的高楼大厦,这还有七宝老街古色古香的坐落着。七宝古镇是属于江南太湖流域的千年古镇,这儿的风景如画,是典型的城中之镇,又是离上海市区最近的古镇。

那一条街不长,但却又有许许多多的美食。有因糕形似海棠花而名的海棠糕,趁热吃,焦糖脆底,香甜且软糯,里头的豆沙馅儿绵密细腻,爱吃甜食的上海人一定很喜欢。还有香米蒸糕各种口味,葡萄干、绿豆、芝麻、桂花等等,青团糕点可就更不用说了。老街上开着许许多多的店卖糕点,像一品方糕店,条头糕只要十元一盒,微甜的糯米糕裹豆沙馅儿,还有一股淡淡的桂花香。也可以买回家做伴手礼。

七宝老街这还有一个七宝寺庙,在民间流传着“七件宝”之说,曰:飞来佛、氽来钟、金字莲花经、神树、金鸡、玉斧、玉筷。每年初一十五去上香祈福的人络绎不绝,这次大年初一就看到了许多人前去烧香拜佛,许是为了祈愿一年的美满幸福。我也曾去烧过香磕过头,除了这些还会有抽签的地方去看看最近的运道。

家乡啊,总有惹人留恋的地方。虽然平平无奇,但也许就是喧闹的人间烟火气,始终如一的喊卖腔调,踏青时溜进鼻尖的青草泥土气息,让人总是喜爱。说到底,这片土啊,看着一代又一代,而我们呢,贯穿童年美好的时光的,也恰巧是这片土。这里有我们最美好的回忆,有我的家,有我的情。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我的家乡温州

高一4班柯婧文

温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东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温州古为瓯地,也称东瓯,公元年建郡,为永嘉郡,传说建郡城时有*衔花绕城一周,故名鹿城。脚踏细沙,眼看大海。晨风照面,舒爽怡人;海味入鼻,直动心灵。白浪横接天地,卷卷而来,翻腾叠起,煞是有威。错落小岛,迫人遐想无穷;游艇飞梭,引动游人心绪。

漫步,漫步海的一隅,也就漫步于海的心怀。而此刻,你也会自自然将小我融化似一滴水珠,一粒露珠,入化无形,便亦畅怀天地,同参造化。我们光着脚丫踩在软绵绵的沙滩上,浪花一阵阵扑过来,打在我的小腿上,仿佛妈妈正温柔地抚摸着我,我的心里顿时暖暖的。数叶白帆,在这水天一色金光闪闪的海面上,就像几片雪白的羽毛似的,轻悠悠地漂动着。

温州美食

1.灯盏糕灯盏糕是浙江省温州市的一种传统特色名点,也是温州十大名小吃之一,是地方特色小吃。其历史悠久,最远可追溯至元末明初。一般是用大米、*豆磨成稠浆,加入面粉,包裹萝卜丝为馅料,油炸而成。

2.糖糍粑

糍粑自古就流传于南方各族,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要蒸糯米打糍粑,炒香香甜甜的“糖糍粑”。因而,美味的糖糍粑就在温州流传开来。3.猫耳朵为富有海岛特色的食品,洞头人钟情“猫耳朵”的程度,不亚于水饺在北方人心中的地位。这是淀粉类甜品,因做工考究,口味香甜,拥有一批“粉丝”。因为央视《沿海行》播出洞头的特色小吃,这种美食也因此走红网络。

温州建筑

1.廊桥

说起温州,可能大家不知道温州还是中国廊桥之乡。但是廊桥,作为全木质结构的桥梁,全桥不用一枚钉锥,光靠榫卯相互连接,跨越河流。其在建筑难度和艺术性上,绝对是古代桥梁建筑的巅峰,甚至于石拱桥建筑跟其比起来略显粗糙(当然类似赵州桥之列,虽说粗糙但是其建筑年代更为久远,温州廊桥在文物价值上还是有差别)。

2.瓯派建筑

要说温州古建筑的特点,最鲜明的是其讲究实用性。比如金衢严建筑雕刻非常繁复,相对来讲,温州古建筑只是稍事雕刻,这就是它的实用性决定的。温州古建筑简洁、古朴。出檐深远;屋檐举折平缓,有早期古建筑的风范,这个特点,是温州地处沿海,风大雨大的气候决定的。浙江早期建筑有大斗拱,温州也运用不多,相对来说比较简洁。温州古建筑还比较大气,多有开阔的庭院,与省内其他地方的建筑多用小天井,比较压抑、逼仄的特点不同。古建筑任何地方都讲究围合,为了私密、安全,而温州的一些古建筑显示出开放性的特点,如平阳、泰顺的古民居等。

3.欧式建筑

温州作为沿海港口城市,在中国积贫积弱的年代,也没逃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奴役。但是也正是那段岁月,给温州留下了大量欧式建筑。

其中以城西基督教堂,五马街等为代表。

城西基督教堂,是温州最古老的欧式教堂,采用青砖搭建,是年由英国传教士李庆华(大约是中文名)主持修建。它既见证了一个宗教在温州开始扎根,又是新中国温州第一批开放的教堂(唯一一个第一批开放的教堂)。

“湖水倒影映蓝天,牛羊散漫草黛青”

高一5班夏儒瀚

我的家乡在内蒙古赤峰市,那里是“中华第一龙”---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玉龙的发现地。

我的爷爷是国家地质队高级测绘工程师,年轻的时候响应国家号召支边去内蒙古,和二四三地质队大院的人一起留在那里工作成家。

每年的春节或者暑假爸爸妈妈带着我回去探望爷爷奶奶还有大伯一家。他们带我去过乌兰布统草原、达里湖,吃过克旗的新鲜牛羊肉,喝过飘着奶豆腐和糙米的草原奶茶,走时还会装上风干牛肉和奶嚼头。

6岁时的夏天我去了乌兰布统草原,夏日的天空在草原、野花、成群的牛羊衬托下,格外耀眼,我疯跑跳跃,骑马追羊滑草,一度还中暑。我还去过内蒙古的那“大海一样的湖”--达里湖,那的风景让我记忆深刻,广阔的湖泊,飘飘若仙的白天鹅,荡如晴天铺素,溅落游弋,翻看6岁时候的照片就能想起那时的美好。冬天的时候,爷爷带我去那晶莹剔透的滑冰场划冰车,凌冽的寒风挡不住爷爷看我时的笑脸。内蒙古虽然不是我的出身地,然而因为有了爷爷奶奶,每年的探望将上海和内蒙自然而然地连接在了一起。每次一回去,数不胜数的美味佳肴都摆在饭桌上迎接着我的到来,其中最美味的就是把子肉,牛羊肉,奶茶以及奶豆腐,一个字--绝。这些美味混合着亲情,化作一团暖流,流进我的心中,我会永远热爱他们,将他们铭记在心。

上海话方言研究

高一6班何健、杨艳等

上海话,属吴语太湖片中的苏沪嘉小片,是吴语的代表方言之一。吴语,顾名思义,即“吴地的语言”,主要分布于苏南、浙江、上海、皖南、赣东北。从某种程度上说,其乃“江南”之代名词,是江南文化的载体。上海话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1.新旧交杂语言跨越度远2.南北融会语言宽容度高3.领导标新语言自由度强4.面向海外,中西合璧,兼收并蓄。古代吴地的中心是苏州,因此长期以来,苏州一直都是吴语的代表方言,而江南各地的人都以“吴侬软语”苏州话为标准音——上海也不例外。上海地理上与苏州接壤,因此如今的上海话与苏州话依然能够比较流畅地交流。20世纪是上海话最风光的时候,遗憾的是上海话从未发展到海外。浙江人对上海方言的影响较大,近代以来,上海成为了江南的经济中心,上海经济中心的地位自然受到许多外地人的进城,浙江宁波人,他们兼具浙北与浙南的特点,既有浙北人的精明,又有浙南人的敢闯敢拼的精神。再加之地形多山土地贫瘠,又与上海较近,因此他们渐渐在近代上海站稳了脚跟,并享有一席之地,乃至对上海方言产生影响,像“阿拉”(意思是我们)的用法就是从宁波一带流传过来的。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要建立长三角的经济区,江南一带的交流频繁,而这时候选择一个通用语就尤为必要了。上海话在那时成了江南乃至长三角一带的通用语,并取代了苏州话的吴语标准音地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普通话的普及,上海话的影响力逐渐减弱。我在上海长大,听了十几年的上海话,可却不能说出正宗的上海话,总是说得“洋泾浜”,回宁波的时候,大伯对我说:“上海人不会说上海话怎么行?一定要会说啊!”是啊,可身边的同学老师普遍讲的都是普通话,由此可见上海话已经碰见了很危险的现状,作为上海市民的一份子,我们不应该让上海方言文化渐渐淡去!

END

策划:高一语文备课组

编辑:林晨露

校对:郭宏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和我的家乡第五届读书节之家乡文化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