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万物繁盛。
在这美丽的夏日,襄阳日报全媒体记者走进“中国山区幸福村”——尧治河。钻矿井,访农户,聆听村里干部群众讲述矿区、居民区、山区变景区的故事,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魅力。
矿区变景区
“两山”理论落地生根开启新征程
毗邻神农架林区的尧治河村,平均海拔多米,“九分山水一分田”,在年开采磷矿前,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元,生活极度困苦,甚至连一条出山的路都没有。
是磷矿,让尧治河摘掉了穷帽,并由全县的极贫村变成首富村;同样是磷矿,也差点毁了尧治河的绝美山水。
全国人大代表、该村*委书记、村主任孙开林告诉记者,在疯狂挖矿的年代,尧治河的田毁了、山毁了、河水也几乎断流了。村子里废渣遍地、尘土飞扬。
“我们这一代是富裕了,可磷矿资源总有挖完的时候。等到那一天,尧治河的子孙吃啥喝啥?”孙开林在带领村民开矿、办电致富之后,却陷入深深的苦闷之中。
喜欢读报的孙开林在报纸上看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湖州安吉调研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孙开林随即和班子成员分头带领专班到余村等地考察学习。尧治河的矿区治理思路由此明朗起来。
“只有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基础上开发矿产资源,最大限度地恢复和留住尧治河的绿色,让大矿区变成大景区,才能给子孙留活路。”孙开林和村*委“一班人”的这个转型战略,在*的十八大召开后越来越笃定。
1矿区变景区的第一步,生态恢复治理。
村*委委员、尧治河磷矿经理*传宝介绍,为确保生态环境不因开矿而遭到破坏,村*委先后三次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把山林植被的保护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尧治河村先后关闭15个露天开采矿点、8家矿粉厂,3家想入村投资的企业因环保问题被否决;对生态破坏严重的地块重点实施水土治理和植被恢复,累计投入2.8亿元植树造林。目前,全村绿色生态恢复率达92%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95%。
矿区变景区的第二步,磷矿转化增值。
距襄阳市区近4小时车程的尧治河,不再是大山深处的闭塞山村,他们迎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样的“贵客”。
近年来,尧治河与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及大专院校建立了深层次合作关系,挂牌成立了磷化工新产品研究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现已获得包括治理雾霾在内的5项国家专利,为尧治河企业绿色转型奠定了基础。
该村还在十堰等地开办货场,按照环保标准建起了6家矿粉厂和一个年产15万吨的大型配矿厂,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转化增值。
矿区变景区的第三步,旅游产业成支柱。
年以来,尧治河先后投入5亿多元建设景点及配套设施,树立了“村在园中、厂在绿中、房在花中、人在景中”的新农村标杆形象。每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亿多元。年,旅游等第三产业产值已占尧治河村生产总值的40%。
尧治河境内有4大谷26峡等景观67处。除了大自然馈赠的旖旎风光,尧治河村还将废旧矿洞改造成地下景观,利用矿渣填平沟壑,建成了农耕文化博物馆、中国磷矿博物馆等。这些因势利导的创意场馆建成后,与尧帝神峡、老龙宫相辅相成,成功打造3个国家4A景区,目前正在申报5A景区。
居民区变景区
让村民坐在家中“卖”风景
“全国4A景区多得让人眼花缭乱,但想和家人在4A景区住一辈子,同时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一般人可能想都不敢想。”尧治河村年轻的*委委员、村委委员章治兰自豪地说,这个“丰满的理想”在尧治河变成了现实。
尧治河村富起来后,着手改善村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经统一规划、统一设计,一排排整齐精致的“别墅洋房”在青山绿水间拔地而起,且文体设施、卫生室、福利院一应俱全。
近年来,该村又对公里村级公路进行了拓宽刷黑,还对生活污水处理管网和垃圾处理系统进行了优化改造。先后耗资万元建起了5座污水处理厂和2个垃圾处理厂,配备新型垃圾桶、垃圾箱和村庄保洁员,并成立村环境卫生协会。以“三日一检查”“一月一评比”的工作方式,让“家家讲卫生、人人抓环保”的绿色生活理念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
为了将优质环境资源转化为经营创收着力点,该村依托“十个一”文化工程,即:每家每户设置一间书房、设置一间标准客房、申请一个博客、修建一个花坛、摆放一件艺术品、悬挂一幅书法作品、悬挂一幅画、会背一首古诗、会讲一个故事、会唱一首歌,将“别墅群”打造为“民宿样板间”。
尧治河村富起来后,着手改善村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经统一规划、统一设计,一排排整齐精致的“别墅洋房”在青山绿水间拔地而起,且文体设施、卫生室、福利院一应俱全。
“别看我没在企业里上班,可我真不比他们清闲嘞!”滴水岩居民小区村民陈安梅笑着告诉记者,年前后,随着村里大力发展旅游业,数不清的游客涌进村里,距核心景区尧帝神峡不到3公里的滴水岩小区,成了游客讨水歇脚的“驿站”。看着那些吃着寻常农家菜、住着家里空客房便开心不已的外乡人,陈安梅在欣慰与骄傲的同时,也发现了致富商机。
二楼闲置的客房简单装修,屋后的附属工程稍稍扩建,年6月,时常被陈安梅夫妇抱怨面积太大不好打扫的“大别墅”摇身一变,成了一家拥有3间餐厅和5间客房的“梅花山庄”。农家乐餐饮、避暑区民宿、包谷酒销售、土特产代购……只花6万元的房子变成陈安梅家的“摇钱树”,一年能给他们带来20余万元的纯收入。
开窗见绿。
“每年,在我家入住歇脚的客人都有好几百人,其中不少和我成了好朋友,从他们口中,我听到了不少山外面的故事,整个家里也变得热闹起来。”陈安梅说,从山高路远的尧治河村二组马*沟搬到这里,提升的不仅仅是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生活方式与内容的改变更让她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上涨”。
住在村里另外一个花园式小区龙门口居民小区的村民王鱼先,和陈安梅一样享受着“居民区变景区”的实惠。他说:“从老屋场的土坯房搬进平方米的山间别墅,不仅自己住着舒服,在旅游旺季和村里举行大型活动时,还能利用空房接待游客,讲尧治河的历史,“卖”尧治河的风景,别提多美啦!”
村里两个居民小区,如今春有花、夏有绿、秋有果、冬有青,空气仿佛过了滤镜般的清新宁静。村民们纷纷将民屋改成民宿,用闲房招待“贵客”……
山区变景区
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托起生态文明
位于尧帝神峡景区的尧治河主平硐矿区,占地30余亩,年开建,至今矿洞里机器轰鸣、洞外的运输卡车来来往往,每年这里的出矿量达40多万吨。
即便是如此繁忙、点石成金的生产工地,也在“变绿”的道路上奋力奔跑。
矿洞口对面是经土地平整和回填废石、废渣后,建起的占地10万平方米的磷矿公司办公楼、矿工住宿楼。而楼房一侧是利用处理达标的废水建的一个景点——“喊泉”。“这个仍然在出矿的生产点,现在已经是人气很旺的旅游景点。”见到有人问话,一位矿工满脸笑容地说,为使生产设施跟四周苍翠的青山合拍,无论是矿井口,还是住宿楼,都是飞檐走壁、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记者置身其中,感受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造型之美,更是一种文化意境的美。
矿区变景区。
6月29日上午10点,记者在此巧遇一个旅游团。名叫王启富的游客告诉记者,他来自十堰竹山县,听说尧治河在村*委带领下,从一穷二白的穷山沟变成了美丽富饶的国家4A景区,特意过来看看。“想不到在这么偏僻的地方,竟有这么时髦、时尚的娱乐项目。嗓门有多大,喷泉就能喷多高。”王启富觉得这是一次超值的旅游。
40多名游客击鼓传花般传递着“喊泉”用的无线麦克风,心甘情愿地接受着“2分钟15元”的二次消费……“矿井旁边建‘喊泉’,着实让人惊奇。”一位年轻记者采访时由衷赞叹:不到实地,真的很难想象,尧治河这样的磷矿开采区竟能跟生态旅游挂上边。
而一位多次到过尧治河的老记者则说,尧治河从来不缺奇迹。但一年多前这个创造了诸多奇迹的高山名村,扛回一块叫“国家矿山公园”的招牌时,还是让许多人惊叹不已。
年12月10日,原国土资源部发布第四批国家矿山公园公示名单,尧治河矿山公园榜上有名。
矿山公园是以展示人类矿业遗迹景观为主体,体现矿业发展历史内涵,具备研究价值和教育功能,可供人们游览观赏、进行科学考察与科学知识普及的特定的空间地域。
国家级矿山公园申报成功,使尧治河成为襄阳第一家国家矿山公园。这份成功得益于尧治河人对“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深切体会,得益于他们“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执着和坚守,更得益于村*委班子始终如一坚持内绿与外绿有机统一、着力培育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发展定力。
结束采访时,孙开林向记者透露,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坚持生态与业态互促共进,着力带动周边绿色产业发展,把山区建成景区,是尧治河又一个梦想。
为此,他们正在投资打通与邻村连接的旅游公路,主动与周边高山村协商将不适宜种农作物的耕地调整出来植树种花,还计划把垃圾分类处理纳入村规民约……
从过去的矿区到今朝的景区,再到未来联合周边村共建全域生态旅游休闲区,尧治河的实践告诉大家,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没有旁观者、局外人。唯有人人尊重自然,方能实现长久发展、幸福发展。
来源:襄阳日报襄阳扶贫保康*建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