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图》和王希孟断想
近年来,由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启动“国家宝藏”工程,相隔不长时间对外展出了号称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千里江山图》,还将其艺术化地搬上全世界华人都注目的春节文艺晚会,召集了张国立等人参与的穿越古代,具体再现场当时作画的情景,还1:1地印刷制作、发行了此图卷。一时众说纷纭,多家争鸣,形成不大不小的文化热点。
许多专业人士参与讨论,来自国内和海外的美术史家和学者纷纷亮出研究成果,提出各种高论。我是个文学写作者,是外行,偶尔涉及欣赏古书画,禁不住也来插个言,发表几条断想,不系统、不成熟,就算是突发奇想、灵光一现吧,所以题目定作:《千里江山图》及王希孟断想。
断想一、世存几张《千里江山图》?有人闻此言大概会笑了,《千里江山图》名列中国十大名画豪华系列,难道它还会生有双胞胎不成?读者你别笑,中国古代文化丰富多彩。双胞胎何止一个两个。网上一位知名女专家说,她曾问过一位画家,创作如此长卷大画,从学习章法、构思、运笔勾勒、皴染到敷色完成,一般需要多长时间?肯定的回答是,半年时间是根本不够的。由此怀疑蔡京在跋上所言“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可见画这幅长卷是不容易的,很吃功夫,“不逾半岁”大概是画不了的。然而我手里即收藏一张《千里江山图》,是纸本,纵57cm,长13.9m,比故宫绢本既宽且长,规模大了不少。
既然我这里收藏一卷,那全国其他藏友手里还有没有、有多少卷呢?我没有调查,不敢乱说。若国家号召全国藏家寻找、捐献,再出现几个或多个《千里江山图》版本,我以为完全可能。创作时代和长卷规模可以与之相比的《清明上河图》不就有几十、或上百个版本吗,有仿本,有后世易地的再画的明、清本,而且有的仿本比张择端原本画得还要好。
断想二、这幅故宫本《千里江山图》巨作是不是北宋青年画家王希孟画的?因为此本上无款无章,蔡京的跋上只写了“希孟”两个字,这就造成了部分人的猜想:这希孟是不是姓王?什么时候姓王的?这个问题被多人提及,还有人根据画上一枚梁诗正的印章,怀疑这幅画是清代梁诗正拼凑作假,献给宫廷的,随后宋荤在一首诗中臆断作者是王希孟。那么我认为,此疑虑可打消,因为我这卷来自民间的《千里江山图》画末,有署名盖章,正是王希孟。
断想三、你王希孟是仅靠《千里江山图》一画成千古大名,此画之外再无署名王希孟的画作吗?百度百科上是这么说,当前参与争议的大部分专家也这么认为,然而这不是事实。在我收藏的宋画中就有五幅署名、钤印的王希孟作品,无一例外画的都是青绿山水,画幅不大却颇为精到,画上分别钤有王原祁、石涛、苏六朋、金城等著名画家的题款,且都进过清宫内府,分别钤有乾隆皇帝和“三希堂”“石渠宝笈”的多枚印玺。同样道理,我想民间肯定还有署名王希孟的作品,却非某些人所言:“一画传千古”。
断想四、我收藏这张《千里江山图》,这五字画名是元代画家吴镇所题。字是篆书,沉稳大气。吴镇是元代画坛著名的“元四家”之一,号梅花道人,史称他诗、书、画三绝,艺术造诣为元人之冠。宋元年代相接,吴镇生于年,卒于年,王希孟画《千里江山图》约在年,这之间相隔一百多年,误传误题的可能性较小。吴镇孤洁清贫、以梅喻节操,他见到此画,欣赏此画才为之题款。得到大画家吴镇的认同,应是此画为真品的一个重要依据。
断想五、在我收藏的这长卷上钤印的有二十九人,其中开卷右上角最重要的位置上,第一枚钤的就是发现和培养王希孟的伯乐、宋徽宗的“双龙小玺”。而后还有“御书”、“宣和中秘”都盖在上面。宋徽宗不像乾隆皇帝那样肆无忌惮地盖章,被后世称作“盖章狂魔”,这三个印章同时盖在一幅画上,表示他的欣赏和重视。
而后乾隆一套“三希堂”、“石渠宝笈”、“宝笈三编”“御书房鉴藏之宝”、“宜子孙”还有“乾隆御览之宝”、“八徵耄念之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乾隆宸翰”、“乾隆鉴赏”等多枚帝王印玺都盖在上面。还有项子京的“天籁阁”,王希孟的署名在画末,款下,钤着白文“王希孟”印章。
这两幅长卷不一样大,故宫绢本是纵51.5cm横.5cm,我的纸本纵57cm横cm,按平尺算,纸本比绢本大11平尺。
使我还没想明白的是,这幅长卷后面题跋的也是蔡京和李溥光。题字内容完全一样。绢本和纸本题字相同,题字人相同,这两个人既为绢本题,又为纸本题,内容完全一样,我想这是不大可能的。根据逻辑推理,必然有真有假,那究竟应该认可哪一幅呢?谁有条件将这两幅长卷拿来,在一起做对比研究?
年12月12日
诗人纪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