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的时候,你在做什么?
很多人的答案,都与学习有关。有忙着高考、艺考的,也有上学早一点,这时候已经在大学里浮浮沉沉的。
十八岁在很多人眼里,还是个孩子,这样的年纪,稚嫩、不周全似乎理所当然。但王希孟画《千里江山图》时,也不过十八岁。
正正好好十八岁
中国的山水画不知凡几,流传千古的名作,更是数不胜数。可能够让一个不懂艺术的人,都惊叹其辉煌的,或许只有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人们想象中画山水画的,大多是须发皆白老人,明清时的文人画,执笔的也确以老人为多。他们笔下的山水,或雄浑、或清峻,都透露出阅尽千帆的成熟沧桑。
山与人同寿,一幅画的年龄,是骗不了人的。
王希孟年少时入宫中画院,被宋徽宗一眼相中,带在身边亲自教导。不过半年,画工突飞猛进的王希孟,就为宋徽宗,献上了孤篇压倒两宋的《千里江山图》。
陈丹青在评论《千里江山图》时曾说过,“人在十八岁的年纪,才会有这股子雄心和细心,一点不乱。不枝蔓,不繁杂,通篇贵气,清秀逼人。”
王希孟不可能老,少几岁,不会有他的宏观与意境,长几岁,不会有他的野心与绚丽。
王希孟十八岁的自信与开阔,长在他笔下的每一座山峰上。
年轻的可能
中外艺术文化史上,和王希孟一样惊才绝艳的少年,从来不在少数。甚至于,许多举世闻名的作品,都出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之手。
莫扎特开始作曲时,身体还没有发育。米开朗基罗雕刻《圣母和耶稣》时,23岁。德拉克罗瓦画《但丁小舟》时,23岁。毕加索最迷人的玫瑰色时期,20岁。而羁风一般浪漫的兰波,19岁时已经放弃写诗了。
兰波的面孔,天生就像个诗人,写满冷峻与忧愁。浪漫的法兰西,和坎坷的成长经历,带给他戳破虚伪世俗的野性。
他被称为“被缪斯的手指触碰过的孩子”。
14岁,开始写诗,
16岁,写出《奥菲莉亚》,
17岁,他遇到了魏尔伦,沉溺于诗与酒的放纵,19岁,与魏尔伦决裂的他,在完成《地狱一季》和《彩图集》后,便放弃了文学创作。
我的生命不过是温柔的疯狂,
眼里一片海,我却不肯蓝。
这个和他笔下的诗歌一样反叛的流浪诗人,最终英年早逝于流浪的疲惫。
惊才绝艳
经验不是一切,年少青葱,同样能够有所作为。
古人二十岁加冠,现代十八岁成年。年龄只是数字,成年也不过是个社会概念。真正的才华,是不会因为经验不足而被掩盖的。
从入门到精通,学画画最难的,就是开创自己的风格。而梵高初学画画时的作品,就已经有了他自己的影子。
这幅梵高初习的画作,技巧还很稚嫩,现在很多美院乃至艺考的学生,画一幅人像速写,都能比这幅画精巧。
但梵高这幅五官没有画好,被一笔抹去的画,却远比那些死板无灵气的素描,更有艺术气息。
画中人没有脸,衣衫的笔触粗拙,但一股“憨傻之气”,却扑面而来。
艺术是从他的身体里长出来的,他不需要精巧,就能营造出一个人性格,随意涂抹的习作,就能有完整的画风。
天赋,是藏不住的。
天分使然,这些历史上惊才绝艳的诗人、画家、音乐家,早早就创作出了,别人一辈子都无法完成的成就。
但天赋并不是全部,对于普通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尝试的勇气和自信。
年轻,代表着无限的可能,经验不足,并非一事无成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