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绿之色”何以千年不败?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是气势如虹的山水史诗
更有细致入微的民族品格
金秋时节,故宫年度大展《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吸引无数观众前来一睹真容,“故宫跑”的盛景刷爆了社交网络。
如此难得一见,是因为画作使用的珍贵矿物颜料近年展开时都有些微脱落的现象,加之年代久远,画卷十分脆弱,就连内部人员也很少有机会亲见。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下称《千里江山图》)是一幅气吞山河的山水史诗无疑。画作纵51.5厘米,横.5厘米,它比妇孺皆知的盛世画卷《清明上河图》还要长6米多。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
墨色勾山石,青绿施重彩,咫尺有千里,细看有生趣。历经千年时光积攒出来的磅礴里,有绵延不绝的气势,有锦绣山河的颂唱。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这简直就是宋朝版的《航拍中国》。
令画作蒙上了千古传奇色彩的,更在于它的作者:年仅十八岁的天才少年王希孟。历史记载,王希孟于北宋*和年间为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初未甚工。宋徽宗赵佶当时是图画院的老师,其慧眼独具:“孺子可教”,于是亲授其法。
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后,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绘成名垂千古的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18岁,从此再无音讯。
如此出人意表,如此光华灿烂,连十项全能的“文艺大拿”宋徽宗都点赞有加。少年之才华和气象,时隔千年依旧震撼人心,那是个人的才华融入时代的脉搏弹奏的一曲传世乐章。
如果没有宋徽宗,可能就没有《千里江山图》——这位被后世评价“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的北宋王朝亡国皇帝,没有守护好大好山河,但或许,《千里江山图》就是他心中的天下。
从北宋到今天,这幅画一直都是活着的。千年不败的“青绿之色”里,不仅飞扬着壮志豪情,还包裹着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匠心。都说纸寿千年绢八百,一千多岁的画卷,日日流淌,从未褪色——所凭借的,正是我们细致入微的民族品格。
《国家宝藏》的舞台,特别邀来两位匠人:一位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师冯海涛先生,他花费四年,反复试验,闭关两个月复制了《千里江山图》,虽然只是局部,却终于寻得十八岁天才画家的创作秘密;
一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画颜料技艺传承人仇庆年先生,《千里江山图》所用的石青、石绿、雄*、雌*、赭石、砗磲贝等等,竟然都是从苦苦觅来的矿石里碾磨、淬炼而来,如此,方能色如宝石,明艳辉煌,拥有不朽的质感。
作为中国山水画的百科全书,《千里江山图》每一座山、每一棵树、每一个人,甚至每一处水纹,都一丝不苟,栩栩如生,细到恐怖。
冯海涛经过反复研究、猜想、实验想要告诉大家,这幅画的颜料是宝石和药材,上色的过程不是水,而是用动物的皮熬制出来的胶,并且每一个步骤都经过了精确的计算。否则,胶多了画不动,矾多了容易脆,绢就无法保存。
冯海涛临摹《千里江山图》局部
咫尺千里,五色备焉。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千里江山图》下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笨功夫”——它不是一张画,而至少是五张。
第一层已是完整的宋代水墨文人山水画,第二层添加了赭石用以衬托青绿,第三层画绿为青打好基础,第四层是罩染,第五层上青。这样画完,一幅青绿山水才真的活了起来。
(墨稿冯海涛绘制)
《国家宝藏》号讲解员张国立问冯海涛:“这么多层,最开始的墨稿不是被遮盖了吗?为什么还要画墨稿呢?”
冯海涛回答,如果没有那层墨稿,出来的东西很单薄而无层次,虽然在最后的成画中看不见,但对结果有很大影响。这幅画之所以流芳千古,就是因为作者愿意去下这种细致入微的笨功夫。
(冯海涛绘制从墨稿到石绿的着色过程)
《诗经》里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千年之后,我们才能透过这幅画作,想见天才少年对创作的敬畏和诚心,它是才华的迸发,亦是匠心的大成。清人宋荦在《论画绝句》中提出,王希孟画完该图“未几死,年二十余。”
后人分析,这幅面积达到6万多平方厘米的鸿篇巨制,即便以当代工笔画家的经验和作画的照明条件,至少也需要大半年的时间,实在难以想象,当时的北宋,一个十八岁的少年,夜以继日,青灯*卷,是怀着怎样的气魄和赤诚,绘就了这般波澜壮阔的画坛奇观。
诚心而色绘,千年而不褪。《国家宝藏》解读《千里江山图》,就是希望大家理解为何它是青绿山水之最,为何它能够出现在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演出中——中华民族的细致入微,泱泱国家的气势如虹,都在这青绿之色背后延续千年的匠心和坚守中,激荡着你我的心胸。
更多精彩爆料、深度解读,请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