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诗词讲堂边塞诗中的热血诗情
TUhjnbcbe - 2021/7/6 23:12:00

敲开诗词王国的大门,让诗词不仅属于风雅,更属于生活,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未来。让诗词融入血脉,成为文化之根,精神之*。

九台区南山小学语文教师——王玮璐

边塞诗中的热血诗情

大家好,我是王玮璐,欢迎来到诗词讲堂。我们一起走进边塞诗中的热血诗情。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在唐朝,尤其是盛唐时代,由于国势强盛,疆域广阔,交通便利,国内外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往增多;守边和扩边的战争也较频繁,不少边帅能文能武并且喜欢延揽文士;知识分子视野开阔,精神振奋,不少人带着建功立业的愿望,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这些因素,促成了唐代边塞诗的繁荣,形成一个边塞诗派。

边塞诗指的是那些以边塞风光、*旅生活为表现对象的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边塞诗中有的豪放旷达,如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显现出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不同时代的边塞诗有不同的思想感情,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初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郁勃。当时天下甫定,一统王朝的元气正徐徐上升。但整个说来,尚觉力不从心,国家时遭侵袭,因而边塞诗中常常充盈着一种强烈的愤激之情,同时伴有沉重的压抑之感。如骆宾王的《从*行》里“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写激烈战斗的场面及自己投身疆场,不畏艰险的豪情。白天,金戈在原野中闪耀;夜晚,剑影在星光中翻舞。拉开弓弦,形同满月。战马征胡,战尘飞扬。通过日夜酣战、英勇杀敌的壮烈场面的描写,显示了诗人杀敌报国的壮志,同时这也是出征将土破釜沉舟、忠君报国的心志的展现。体现出*人的身上,时刻奔腾着舍生忘死、有我无敌的血性;*人的心中,永远激荡着奋勇杀敌、一往无前的豪情。

盛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豪雄。开元年间,唐朝进入全盛时期,随着国家强盛而逐渐形成的豪迈壮勇、自豪自信、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在展现边塞生活,特别是边塞征战的诗篇中有着具体而鲜明的表现,盛唐边塞诗人追求从*边塞以建功立业,这种追求功名的精神反映到边塞诗里,便呈现出豪迈昂扬的情调,展示出雄浑阳刚的盛唐风骨。在盛唐时期出现了四大边塞诗人,分别是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他们的边塞诗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气势磅礴。诗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写战争的苦难时,也具有一种雄浑的底蕴,怨气之中含有豪气,因而并不使人感到低沉。如王昌龄的《从*行》中“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中前两句可以看出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诗词讲堂边塞诗中的热血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