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曾言: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
所谓的得国最正,即获取*权建立王朝的正当性。
自秦朝以来,改朝换代的方式有不少,除了外族入主中原,最主要的是两种方式,一是*变,二是起义。
*变可以分为和平模式和暴力模式,像权臣逼迫皇帝禅让平稳过渡*权是一种,即所谓和平模式的篡位。
像武将或者地方势力兵戎相见是另一种,即所谓暴利模式的谋反。
由于受到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变和谋反是不被认为具备正当性的。
这一点,也是隋文帝、赵匡胤等雄才大略的皇帝,即使在别的方面功绩彪炳千古,也会偶尔被人诟病的原因。
而起义,尤其是农民起夜,自古被视为推翻暴*,替天行道,光明正大。
因此,在秦末和元末大起义中诞生的两个王朝,汉朝与明朝被称为得国最正。
起点最低且不说得国正不正,刘邦和朱元璋在建立各自的王朝来说起点是最低的。
单就建国难度来说,这二位应该是最高的。
再细看下这二位的出身,那朱元璋更低些。
开局一个碗,装备全靠捡。
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
少年时,家乡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
不到半个月,朱元璋的父亲,长兄以及母亲先后去世。
只剩下未成年的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邻居给了他们一块坟地。
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
为了活命,朱元璋与尚存世间的亲人被迫分开,各自逃生。
随后,朱元璋在寺庙剃度为僧,以为生计。
从小经历大灾,失去双亲和兄弟,放过牛、做过乞丐、当过和尚,朱元璋能在元朝末年这乱世活下来,长大成人已属不易。
明太祖像(百度百科)统一中国二十五岁时,朱元璋加入起义*,凭借着机智与勇敢,朱元璋逐渐成为了义*的领袖。
然而这时的国家几乎已经四分五裂。
朱元璋所部占据了江淮地区,其周边也是强邻环伺。
东边是坐拥富裕的太湖流域的张士诚,东南是占据浙东甬台温的方国珍,西边是更强大的徐寿辉、陈友谅势力,北面是还占据半壁江山的元朝。
朱元璋采纳谋士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如此,其所部得以发展生产,大*且耕且战,为后面的一系列征战奠定了雄厚基础。
随后,朱元璋义*所部一路慢慢壮大,陆续消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势力。
在平定南方以后,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派大*北伐中原。
明朝疆域(百度百科)大*北伐期间,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历史的巧合-定都南京*权(上)历史的巧合-定都南京*权(下)),是为明太祖,明朝建立。
北伐大*一路横扫山东、河南、陕西、关中、甘肃等地,最终进逼元朝大都,结束了元朝统治者在中原的统治,明朝取得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收复了自后唐以来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
再造华夏自年,唐亡以来,经宋辽、宋金、元朝的统治后,南方和北方的百姓的历史记忆存在了巨大的认知差异,给国家南北割裂埋下了隐患。
此时,汉人王朝失去燕云十六州约四百年年,失去河西走廊、云贵高原的时间更久。
同时,自北宋灭亡以来,即使是汉族内部也已经有南人和北人之分二百年。
宋金对峙时期的版图(百度百科)朱元璋初建明朝的时候,南北各地老百姓文化认同甚至民族认同差异已经变得有云泥之别。
虽然朱元璋在疆域上再次统一了中国,并且在西南云贵地区的管理较之汉唐及元朝更加深入。
但是在促进老百姓的认知和文化认同上,任重而道远。
能不能把这些老百姓统合起来,在广大的中国疆域范围内重新实现“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
对于明朝甚至未来中国的走向万分重要。
中国会不会变成欧洲一样,即使短暂统一,仍然四分五裂,这是一个十字路口。
好在,明太祖朱元璋做到了。
他通过明确宋元等历史王朝的正统、重新确立儒学的地位、恢复华夏传统礼仪习俗等方式,在文化上和民族认同上弥合了南北的差异,消除了南北割裂的隐患。
使得汉族这一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得到重新凝聚、整合与增强。
同时朱元璋对其他民族采取包容的*策,元朝统治期间的民族矛盾得到缓和和消弭。
就这样,一个强大的王朝再次呼之欲出。
这便是明太祖的“再造华夏”之功。
明孝陵(百度百科)从创业起点和成功的高度来说,朱元璋的难度等级甚于任何一位历史上的皇帝,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没有首次统一中国的始皇帝那样有六世之余烈。
他没有再次统一中国的隋文帝那样有着关陇贵族的加持和身居高位、只手遮天的权势。
甚至,他都没有汉高祖创业初期,泗水亭长的小吏身份。
但是他跟秦始皇和隋文帝一样,一统中华疆域的同时,也再造了华夏,使得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更加稳定。
一个大一统国家的稳定,跟主体民族的稳定有着莫大的关系。
就这一点来讲,朱元璋的功劳雨露,润泽今日之中国。
他为今日中国之强大与稳定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