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被后世称之“诗仙”,又因嗜酒如命,也被人称之为“酒仙”。
旷世的才华,遇见燃烧大脑的酒精,成就了他很多经典诗歌。
比如《将进酒》中的“君不见*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再比如《月下独酌》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等等,等等,数不胜数。
李白的诗有很多鲜明的特点,其中之一是气势磅礴。
比如他写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显然采用了夸张的笔法。
“三千尺”相当于一千米,而庐山瀑布的落差其实只有一百五十多米,虽然很壮阔,但离一千米还远得很。
他又写过“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白发竟然比庐山瀑布还长了十倍,当然更不可能。
我们经常用“满嘴跑火车”形容人吹牛。
说来也怪,有的话从别人嘴里说出来是“吹牛”,但从李白嘴里说出来,为什么大家却觉得很自然呢?
当然,这跟李白本人的才华与秉性分不开。
“大鹏”的自信爆棚
李邕是盛唐时著名的书法家,被认为是继王羲之之后最出色的行书大家之一,对后世影响很大。
唐代出了很多书法名家,像是褚遂良、张旭、柳公权、颜真卿等,而李邕和他们相比毫不逊色。
此外,李邕的文章也写得很好,所以很多人慕名请李邕撰写碑文,据说他一生写的碑文有八百篇之多,仅润笔费就达上万两银子。
李白和李邕初次见面时,两人无论名气还是地位,相差都很悬殊。
四十多岁的李邕已经是闻名天下的名士,当时正出任渝州刺史,也是一方重臣;而二十出头的李白虽然才华出众,但毕竟还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成就。
从李邕的经历来看,他性子耿直,乐于助人,且非常喜欢结交文人墨客。
但他对李白的第一印象并不太好,这很有可能是因为李白急于表现自己,结果适得其反。
总之,在李邕的轻视下,年轻气盛的李白写了一首《上李邕》诗作为答复。
《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李白在诗里以“大鹏”自居,但这种鸟根本不存在,完全是个传说。
据说,古时有一种名叫“鲲”的大鱼,身长达到几千里。这种鱼还能变化成鸟,名字就叫“鹏”,鸟背也有几千里长。当它飞上天空时,张开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彩。
有个成语叫“鲲鹏之志”,用来形容人志向远大,出处就是这个传说。
李白自比为大鹏鸟,顺利的时候,当然要青云直上;即使不顺利,也要掀起滔天巨浪。
在安徒生童话里,丑小鸭变成天鹅之前,因为和别的小鸭子长得不一样,受尽了其他动物的嘲笑。而李白在成名之前,也像一只丑小鸭,因为和别人格格不入,经常受到嘲笑。
李白似乎觉得,别人嘲笑自己,是因为他们的眼光太差;可是连李邕这样有见识的人,怎么也和那些普通人一样呢?
所以他提醒李邕,应该向孔夫子学习,对年轻人有足够的重视。
“上门女婿”的骄傲
有个成语叫“覆水难收”,主人公是西汉一位叫朱买臣的人。
朱买臣年轻时家里很穷,但他非常喜欢读书,并且认为自己总有一天会出人头地、大富大贵。
就连和妻子一起去卖柴,朱买臣也要一边走一边大声背诵文章,在别人眼里,就像个神经病。
妻子好几次阻止他,他却越来越大声。
妻子觉得很羞愧,也不信他那套“日后富贵”的胡话,坚决和他离了婚。
没想到,几年之后,朱买臣果真平步青云,不仅做了官,而且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
汉武帝有意让他“衣锦还乡”,安排他回到老家会稽做太守。
朱买臣回到会稽后,把前妻请到自己府里做客。
平心而论,这个行为实在是有点小家子气,也符合历史上对朱买臣的评价——睚(yá)眦(zì)必报。
朱买臣的前妻羞愧难当,回家后便自缢身亡。
这个故事的正式版本出自《汉书》,但在民间还有另一个版本。
民间版本里,朱买臣以会稽太守的身份回家后,前妻前来要求和他复婚。
朱买臣让人把一盆水洒在地上,并且告诉前妻,如果能把洒下的水收回到盆里,就同意她复合的请求——这就是“覆水难收”这个成语的由来。
但是,我们在这里讲李白,为什么要说朱买臣呢?
你有没有发现,李白前半生的状态,其实和朱买臣非常相似。
两人都是自视甚高,认为自己一定会飞*腾达,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屡遭挫折,抱负迟迟未能实现。
李白结过两次婚,在两段婚姻里都是“上门女婿”。
两任夫人还有个共同之处——都是相门之后,一位是前宰相许圉(yǔ)师的孙女,另一位是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
在男权社会,男人既要延续家族血脉,又要争取建功立业,长期寄居在老丈人家,可是很容易让人鄙视的。
所以“上门女婿”经常被视为“没出息”。
可想而知,别看李白在诗歌里表现得洒脱,但在当官之前,他承受的鄙夷和白眼肯定不少。
正因如此,在得到唐玄宗请他进宫的消息后,李白难以抑制心中激动之情,压抑了很久的情绪喷薄而出,于是就写了这首《南陵别儿童入京》。
《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着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大意如下,重点是最后两句:
山中归来酒已酿好,吃米*鸡亦正肥美。
呼唤家童杀鸡热酒,儿女绕膝嬉笑游戏。
借酒高歌自得其乐,趁着夕阳独自起舞。
游说皇帝已经不早,赶紧骑马登上征途。
会稽愚妇轻视买臣,如今我也辞家西行。
仰天大笑出门而去,我辈怎能平凡一生!
愁也愁得“波澜壮阔”
李白是诗仙,也是酒仙。在他的诗里到处有酒。然而很多时候,喝酒纯粹是为了躲避现实。因为只有在喝醉的时候,才能短暂地忘掉那些不开心的事。
前面我们说到,李白接到皇帝的诏书召他进宫,不由得喜出望外,“仰天大笑出门去”。
平心而论,唐玄宗对李白能力的判断是很准确的,让他做一个诗文待诏——随时准备着陪皇上写写诗歌文章,也算是人尽其才了。
但李白的愿望是要指点江山,成就一番大事,而不是整天陪皇上和贵妃饮酒作乐。
所以李白的开心并没有持续太久,在待诏的位子上煎熬了一年半后,终于忍无可忍,主动辞了职。
辞职以后还是不痛快,于是只好借酒浇愁,这样就有了这首酣畅淋漓的《将(qiāng)进酒》。
你看那*河从天上流淌而来,一直奔流入海,从来不曾回头。
你看那高堂上、明镜里,早上的青丝到晚上就变成白发,怎么能不让人伤悲?
人生得意的时候,一定要及时行乐,不要让你精美的酒杯空对明月。
上天造就我的才华,一定会给它施展的机会,即使千金散尽,也能失而复得。
我们烹羊宰牛,尽情欢乐,痛饮三百杯,一醉方休。
岑夫子,丹丘生,请干了这杯酒,并且不要停下来。
我来作一首诗助兴,请大家认真倾听。
豪华的宴席算不了什么,只愿一醉方休,不再醒来。
自古以来,圣人贤者一个个都孤独寂寞,只有喜欢喝酒的人才能留下美名。
当年陈王曹植在平乐观宴请名流,喝着一斗千金的名贵美酒纵情欢乐。
店主人为什么说我的钱不够?只管把酒拿来让我们尽兴。
来来来!装饰精美的宝马、价值千金的皮衣,都让伙计拿走换成美酒吧,让我们来消解这万古忧愁!
前面说了一大堆,最后一句才点出了这次酒局的真实意图——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的气场果然与众不同,就连“愁”都愁得那么波澜壮阔,连声势浩大的*河都自叹不如——以奔腾入海的*河为开头,以延绵万古的忧愁为结尾,这也许是自古以来“愁”得最厉害的一首诗吧!
标题里的“将”不读jiāng,而要发qiāng的音,意思是“请”。所以《将进酒》就是“请喝酒”的意思。
这个标题并不是李白的发明,而是沿用了汉代乐府诗的一个古题。
所谓“乐府”,是秦代起设立的一个官方机构,汉代也继续存在,主要负责和音乐相关的各种事宜,既包括在各种官方场合的音乐表演,也包括在民间收集民歌、乐谱,进行统一整理。
最初的“乐府诗”,就是指乐府整理、编辑的诗歌。
到了唐代,虽然很多乐谱失传,但乐府诗的“标题”却保留了下来。
有人借用这些乐府古题,重新创作作品。这些新作品,我们现在也称为“乐府诗”。
李白这首《将进酒》,就是借用乐府古题创作的名作之一。也可以说,正是李白的《将进酒》才让这个古题重新焕发了活力。
“五花马”在暗喻什么?
《将进酒》通篇行云流水,酣畅淋漓,内容也很容易理解。
不过,有个细节需要注意——“五花马”到底是种什么马?
马是中国古代的“六畜”之一,《三字经》里说的“马牛羊,鸡犬豕”,马排在第一位,足以显示其重要性。
作为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家畜之一,马可以帮人追赶猎物,可以帮人拉犁种地,用处非常大。尤其和其他家畜相比,马作为交通工具的功能是不可替代的。
在冷兵器时代,一匹好马的价值不言而喻。
历史上或小说里提到很多宝马良驹,其中最有名的有项羽的乌骓(zhuī)马、汉武帝的汉血宝马、刘备的的卢马、赵云的照夜玉狮子、吕布的赤兔马、李世民的飒露紫……
按照李白诗里表达的意思,“五花马”显然是一种非常珍贵的马。
但具体来说,“五花”指什么却一直是个谜。
对此,曾经有过几种不同的说法,分别和马的花纹、马鬃的修剪方式以及马的品种有关。
很多唐诗提过一种名叫“五花骢(cōng)”的马,比如岑参写过“五花骢马七香车,云是平阳帝子家”,沈佺期写过“西北五花骢,来时道向东”。
有人据此认为,“五花马”和“五花骢”是一回事,指的就是“青骢马”,这是一种身上有青白杂色花纹的名马。
因为毛发生长的方向不同,马身上有花纹也是可能的。
不过长着“五色花纹”的马可能只生活在动画片里。
原因很简单,在真实的动物世界里,颜色是很重要的自我保护手段。
一匹马如果色彩太鲜艳,很有可能会因易暴露而活不长久。
那修剪马鬃又是怎么回事?
古代战场,坐骑的优劣是决定生死的关键之一。
比如《三国演义》里的经典情节“温酒斩华雄”,如果马跑得太慢,关羽就算武功再厉害,也不可能一眨眼工夫就砍掉对方大将的脑袋。
不夸张地说,在冷兵器时代,一员大将如果得到一匹好马,就相当于得到了升级装备,关键时刻可以“续命”。
所以古人对马的喜爱,也远远超出其他动物。
因为喜爱,所以好马要配上名贵饰物,比如“金鞍玉勒”这样的奢侈品;还要修剪马的鬃毛,使其区别于普通马。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花马”“二花马”“三花马”,就是把马的鬃毛修剪成不同数目的花瓣状。
以著名的“昭陵六骏”为例,六匹马都是“三花马”。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坐骑。在建立唐朝的过程中,李世民经历过无数次恶战。
身为一名骁勇的将领,他多次身先士卒,率领精兵横穿敌阵,扰乱敌人的阵形。
这种作战方式显然是很危险的,如果胯下战马不给力,后果可想而知。
李世民的坐骑,肯定都是万里挑一的好马。
先后陪他出生入死的,共有六匹名驹。
在李世民去世后,这六匹马的形象被刻成石像,在陵园里继续陪着他。
“昭陵六骏”都有不俗的名字,分别是“飒露紫”“拳毛騧(guā)”“白蹄乌”“特勒骠”“青骓”“什伐赤”。
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鬃毛都修剪成三簇,所以都算是“三花马”。
皇帝的马才是“三花”,那什么样的马才能算得上“五花”呢?
事实上,在过去很长时间,世上到底有没有“五花马”,一直是件令人怀疑的事。
直到近年,在对一件唐代执壶的纹饰进行研究后,专家认为,“五花马”不仅真实存在,而且确实非常珍贵。
这个纹饰包括一人一马,马的鬃毛被修剪成五簇,马背上的人手拿丝带,做出一个类似舞蹈的动作。
结合史料可以证明,纹饰中的“五花马”和唐玄宗时的“舞马”类似,都是经过严格训练,专门用于表演的马匹。
这仍然不是最后的结论,我们只能暂时这么理解——李白诗里的“五花马”,最有可能的就是鬃毛被修剪成五个花瓣状的特殊马匹“舞马”。
这样的马,也许不一定适合冲锋陷阵,但从稀有程度上来说,只怕也和千里马一样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