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趋势观察乡镇企业20,能否成为乡村振兴
TUhjnbcbe - 2022/11/23 21:45:00
宝宝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m.39.net/pf/a_7701948.html

年,改革春风正盛,在杭州乡下的一个厂里,一位中年男子激情澎湃地和4名大学毕业生交谈,鼓励他们在自己的乡镇企业里干一番事业;年,他成为继邓小平之后,第二位登上美国《新闻周刊》封面的中国人;再后来,他成了中国企业家里的“常青树”。

鲁冠球向媒体出示当年这本知名刊物

图源:新华社

类似鲁冠球一样脍炙人口的故事还有很多:美的的何享健、福耀玻璃的曹德旺、安踏的丁和木、红豆服饰的周耀庭……他们都是上世纪乡镇企业异*突起中走出来的企业家,他们经营的企业也从田野走向了世界。

何为乡镇企业?

01

乡镇企业的前身是农村手工业和社队企业。我国以农业建国,上世纪50年代,中央提倡村村有化肥厂、机修厂等,“社队企业”由此在农村产生。

年华西村书记吴仁宝(右二)带领村民出工

图源:新华社

70年代“四五计划”开始,在中央的号召和支持下,各地社队敲锣打鼓地创办小钢铁、小煤窑、小机械、小水泥、小化肥等“五小工业”。

我国长时间以“农”养“工”,在国家资本缺乏投入的情况下,让农村实现工业品的自给自足,这改变了工业革命以来“在城市发展工业”的传统工业化路径。

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的“包产到户”契约

图源:新华社

年,中央4号文件正式将社队企业更名为“乡镇企业”,在*策和农民“创业”热潮的双重推动下,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在80年代迎来高潮。90年代,随着邓小平南巡讲话,非公有制经济中民营、私营等中小企业的喷发,乡镇企业迎来压力。

年,当多数的乡镇企业面临亏损和改制的双重压力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正式实施。该法重新定义了乡镇企业!

拯溺扶危

02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面临几大问题:

就业方面:一方面文革结束后几千万知青陆续返城,另一方面由小岗村刮起的“大包干”解放了农村生产劳动力,过剩劳动力暴涨;

财*方面:城市、农村劳动力过剩,但是城市经济产业即便“接班顶替”却连返城知青都吸纳不了,加上国家大量使用外汇导致外债增加,财*短缺;

社会治安方面:劳动力过剩导致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的犯罪事件频发,引发年的严打。

我国的改革开放,也是最先从农村开始。年,邓小平先是公开肯定“大包干”,同年便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通知;~年,中央连续5年以“1号文件”形式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予明确肯定,并在*策上积极引导完善。

同期,农村内部兴起非农就业,农副业及商品经济被盘活,国家也出台文件允许农村地区只要能出口创汇就允许发展,甚至允许留汇给自己改善设备提高福利。

于是大量乡镇企业破土而出,卖出东西收入增加,一方面吸纳了年前后持续增发的大量货币避免了通胀;另一方面非农就业让农民的现金大幅度提升,产生的购买力又反过来救活了当时的城市工业,这是典型的内需拉动。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年,乡镇企业开始进入高光时期,并在年达到巅峰;90年代,两千多万家乡镇企业吸收超过1.2亿农村剩余劳动力,企业增加值超过两万亿;在国家缺乏投入的情况下,创造了国民经济“三分天下有其一”、工业经济“半壁江山”、财*贡献“五居其一”等不可磨灭的贡献。

城镇化的起源

03

乡镇企业使农村解放的劳动力转入小工业和小集镇服务业,即一方面为国家节省能源与投资,让农村工业适当集中于集镇;另一方面乡镇企业上交了税收之后,有一部分留存在镇里,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这带动了文化教育和其它服务事业的发展,使集镇逐步建设成为农村区域性的经济文化中心。

年-年的十年之间,中国村庄的数量从88.5万个,缩减至74.1万个;乡的数量从6.2万个,缩减至2.9万个。而镇的数量从0.95万个,增长至1.75万个。这便是城镇化的最初来源!

“三来一补”促进乡镇工业大发展,

“珠江模式”成就珠三角经济奇迹

图源:羊城晚报

乡镇企业对中国城乡经济发展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年的4号文件提出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率先放开了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的口子;加上县域乡镇企业的活跃,在长三角、珠三角便兴起了如童装镇、纽扣镇、低压电器镇、印刷小镇、服装镇等赫赫有名的特色小镇,像东莞的虎门镇和长安镇、顺德的容桂镇和北滘镇、江苏的盛泽镇、温州的柳市和龙港镇等现在都已是百强县(区)、百强镇常驻名单。

像美的、格兰仕、万向、安踏、福耀玻璃等,从当年的乡镇企业起步,逐渐跻身成为现在的世界级企业。

90年代的乡镇企业“广东珠江冰箱厂”

图源:经济日报

90年代初,国门真正加大开放力度后,经济转向外需;外资进入,沿海省份规模化的工业园兴起,更让解放生产力的民营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分散且缺乏规模的乡镇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生产效率等方面均处于劣势,90年代中期便整体进入了沉溺期。

能否春回大地?

04

时光匆匆,一晃二三十年,无论国际形势还是国内经济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近两年,当乡村振兴、内循环、统一大市场、以县城为城镇化主要载体的*策频出时,曾经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贡献的“乡镇企业”再次被人们想起……

乡镇企业,能否以“2.0”的新姿态春回大地?需要从其没落的几个关键因素,在新的历史时期能否有新解来分析判断。

基础设施方面:90年代,沿海地区快速发展无非是交通区位占优。现在我国水陆空交通网络、物流、快递、通信、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已基本打通,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不平衡已经冲破。

“所有制”方面:过去乡镇企业为集体所有,决策效率低下。甚至乡镇*府常把乡镇企业视为附庸和小金库,产权不清缺乏制约。现在民营、私营经济成为中小企业的主流,相关法律*策对企业管理经营范畴的划分和保护已经完善。

规模效应方面:过去乡镇企业“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资源利用率低下,手工成本优势被沿海工业园区的机器取代。然而,当工业品充斥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后,人们又怀念起“小而美”,带有区域特色的小众化、网红化产品成为一股新的消费趋势。

晋江上世纪80年代末的镇区

图源:福建日报

人才方面,这是“乡镇企业2.0”能否实现的最关键一点!乡镇企业从诞生到没落,一直都最缺人才。

像万向集团的鲁冠球,在年人均月工资才几十块的年代,却花费了两万四千块招聘4名大学生。现在,“人才”的瓶颈是否具备解决的基础呢?

年鲁冠球(中)与刚来厂里的4名大学生

鼓励他们在乡镇企业干一番事业

图源:新华社

“人才”分为两大群体:

1.新一代的乡镇创业者:具备一定连接一二线大城市甚至海外资源的能力。即能拉通一部分大城市的资金、技术、品牌、运营、人才等关键要素与下沉市场进行各式的项目对接。

2.返乡大学生:这类高学历员工熟悉计算机及互联网,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在信息化时代正好是下沉市场所缺乏的。

这几年,随着我国各类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一二线市场的过度竞争。返乡的创业者,从早期退休的官员、企业中高管、大学教授等“落叶归根”一族,逐步拓展到在大城市打拼十余年后,选择换一条路子发展的“年富力强”派。

杨礼雄,从一线城市名企返乡的创业者

杨礼雄,出生于福建古田县,在海南长大;年从北京理工大学毕业后,在华为公司、中国移动等知名企业工作近20年,职位至中高层;是华为离退休员工组织“华友会”“鲲鹏公社”联合创始人,有项目投资经历;近几年,投身乡村振兴,在海南经营超过2万亩的“杨氏芒果”种植园。在传统种植基础上,运用品牌、电商、信息化等手段打造新的产业链模式。

以“华友会”为抓手,拉通一线精英资源

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规模逐年上涨,~年分别为万、万、万。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大城市吸纳就业有所放缓,“返乡”成为一些大学生毕业后的新选项。包括毕业几年后,无法在大城市有效立足的一些大学生,也加入了返乡潮……

倘若,年富力强的回乡创业者与返乡就业的大学生,会师于下沉市场……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各式因地制宜的乡镇企业就会“春回大地”,乡镇企业2.0才会真正开启。

事实上,“集镇交易”是乡土中国自发成型的独特经济,存在了上千年!费孝通在年出版的田野调查《江村经济》中就确认要增加农民收入,最终解决中国乡村危机,并提出“恢复农村企业是根本措施”。

在新的历史时期,乡镇企业能否“春回大地”,成为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角色?让我们拭目以待!

点击查看往期“乡村振兴”系列精彩文章

观点:请BAT靠边站,让中小企业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

观点:请国家也把乡村振兴*策给到“俞敏洪”们

-转载合作-

本文为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1
查看完整版本: 趋势观察乡镇企业20,能否成为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