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元代文人地位的下降,是西厢记对莺莺
TUhjnbcbe - 2022/12/1 22:01:00

元代王实甫创作的《西厢记》在当时就非常受欢迎,所谓“《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可见,直至明代中期出现《牡丹亭》,人们最喜欢的戏曲当属《西厢记》了,从侧面反映出《西厢记》的传播程度。

西厢故事最早前身是唐代元稹创作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小说中张生是个穷书生,莺莺则是没落贵族。他们二人一见钟情并私定终身,而莺莺最终是被“始乱终弃”的悲剧结局,不仅如此,小说中的张生道貌岸然地争辩:莺莺是尤物,正是这种尤物让商纣王、周幽王丧失了江山。他张生的德行不够,不能克制如此尤物,只能克制自己的感情。张生为了大好前程忍痛割爱,元稹称张生为“善补过者”。

当然,自《莺莺传》问世以后,很多人对于元稹在小说中表现的价值观并不认同。有人对其进行了批判,宋代赵德麟写的鼓子词有两句是这么说的:“最恨才多情太浅,等闲不念离人怨”,谴责张生的负心的同时对莺莺给予了极大的同情;也有人对这个故事进行改写,比较突出的就是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董氏赋予张生尚书之子的身份,莺莺为相国小姐,他们二人一起反抗封建势力,追求婚姻自由,可以说西厢故事的框架比较完整了。而到了王实甫的杂剧作品《西厢记》,延续大团圆结局,张生变成了穷书生,莺莺依旧是相国小姐,不过情节更加曲折,莺莺和红娘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两位女子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尤为彻底,而张生彻底变为“志诚种”,王实甫借这个故事表达出“愿普天下有情的终成眷属”的愿望。至此,西厢故事达到了高峰。

去掉中间的过渡环节,从《莺莺传》到《西厢记》,从“始乱终弃”到“大团圆结局”,造成这种转变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认为,根本原因就在于文人地位的变化。

在唐代,国力强盛,并且开科取士,文士们表现出对时局的强烈

1
查看完整版本: 元代文人地位的下降,是西厢记对莺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