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版《西游记》中,唐僧师徒抵达西天,阿傩、迦叶在传经的时候,向唐僧索要人事,唐僧拿不出,阿傩、迦叶就给了他们无字白本经书。
看到这里时,曾经我和孙悟空想的一样,觉得佛祖下面的人太不可思议了,唐僧师徒走了14年,历经八十一难,传经的时候还公然收钱物,佛祖也太管教无方了吧。
现在细读《西游记》,才理解了佛祖的用意。
01
当初,求学若渴的唐僧向唐太宗自荐时说:“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千里迢迢去西天求取真经,是为了自己的国家,为了能超*出群,也顺便能求正果金身,并不是佛祖强迫你们去的吧。
这种情况就类似家人生病了,有人好心跟你说,医院有条件可以治,一路上历经磨难,医院,然后跟院长说,自己一路上很辛苦,所以要求免费治疗。这,也说不过去吧。
取经前,观音白送给唐僧两件宝物(锦襕异宝袈裟和九环锡杖),现在这么珍贵的经书也要佛家白送,原来这是伸手要习惯了呀。
当孙悟空嚷嚷着向佛祖告发阿傩、伽叶敛财时,佛祖说:“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
二尊者再次带着师徒四人,到珍楼宝阁之下,仍问唐僧要一些人事。三藏无物奉承,即命沙僧取出紫金钵盂奉上,并且承诺,回朝奏上唐王,定有厚谢。最终才取得真经。
经过这番折腾,佛祖也在提示后人:别让你的善意太便宜了。
02
刚毕业没多久的小丽,前段时间跟我吐槽她的苦恼。她在一家销售型的店面做驻店行*,其中一项工作就是要关心员工的思想和生活。因为店内大部分员工都是销售员,他们不论寒暑,每天都要出门跑业务,在外奔波后还要回店里跟进客户。
小丽很善良,觉得销售员很辛苦,都是好同事好朋友嘛,就总是在他们回店之前帮他们倒一杯水,甚至自掏腰包买点零食小吃。
刚开始,销售员们都特别开心,纷纷夸赞小丽太贴心了,小丽听得心里暖呼呼的。可没过多久,事情就开始变味了。
销售员回到店里,有时候小丽忙着其他事情,没有事先为他们倒好水,有的销售员就开始不满:怎么今天没有倒好的水啊?有的坐在座位上,吩咐小丽倒水,甚至还嫌小丽动作慢了。
小丽特别郁闷:“当初是体谅他们辛苦,才想着多帮帮他们,现在看来,都是我自找的麻烦。”
当初的几句夸奖,销售员们就能获得持续的免费服务,太容易了。当销售员们习惯了接受免费的服务后,一旦中断,就会认为是你的不对了。
便宜的善意一旦泛滥,就会遭遇理所当然和肆无忌惮。
有这样一个故事:
某天,小王在上班的路上遇到一个乞丐,乞丐年纪大了,满脸沧桑,衣着褴褛。小王觉得乞丐很可怜,就给了他十块钱。乞丐很感激,不停跟小王说“谢谢,好人有好报”之类的话。
之后,小王在上班路上,隔三差五都会遇见这个乞丐,也都会给这个乞丐十块钱。
后来,小王结婚了有了小孩,生活中要用钱的地方很多。再次遇到乞丐后,就没有给十块而是给了五块。
这时乞丐不高兴了,小王很纳闷,问乞丐原因。
乞丐说:“你怎么能把我的钱给别人……”
当初,乞丐只需要说几句好听的话,小王就会持续的付出。
小王这个便宜的善意,最终让乞丐忘乎所以,反而认为小王占有了他的钱。
03
有一句歌词写到:得不到的就更加爱,太容易来的就不理睬。
人人都想贪便宜,但是越便宜得来的东西却越不珍惜。
家里的旧物件要处理时,最先处理的一定是最便宜的,自己付出最多的物件,往往能够坚持到最后。
很多傻傻的女孩只知道一味地给予,但最终只感动了自己,却得不到对方的珍惜。
一个朋友在说,这段时间小叔子到她们家住,什么事儿都不做,每天就坐等吃饭,到最后还要嫌弃朋友做的饭不好吃。
电视剧《都挺好》中,苏母对苏明成无条件的给予,买房给钱,买车给钱,隔三差五给钱,钱来的太容易,致使苏明成小两口花钱无度,成了啃老族。
所以,丈母娘不知道男方具体付出多少感情,就用彩礼来具体量化男方的付出。
所以,聪明的女孩子都懂得物以稀为贵,给予也是。
所以,有的商场免费送东西也要让顾客费心费力先付出,或者让顾客有资格花小钱买大件商品,这样顾客才不会觉得免费无好货。
所以,小丽后来停止了免费的服务,销售员反而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更加支持小丽的工作。
只有自己付出越多,才会越珍惜和重视。
善意,是内心良善散发的温度,是相信对方在生活的龃龉中,会更有力量和勇气前行,是希望对方将善意继续传递下去。善意饱含着正能量、信任、期望这些最无价的品质,但是只要一泛滥,再贵的善意都便宜。
别人有所付出,才配得上你的善意。
这种付出,可以是感情、金钱、感恩、时间、精力……
别让你的善意太泛滥,别让你的善意太便宜。